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孔融-原文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
诏书班下其事,孔融上疏,以为“齐兵次楚,唯责包茅,今王师未即行诛,且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体。若形之四方,非所以塞邪萌。”
〔评〕凡僭叛不道之事,骤见则骇,习闻则安。力未及剪除而章其恶,以习民之耳目,且使民知大逆之逋诛,朝廷何震之有?
召陵之役,管夷吾不声楚僭,而仅责楚贡,取其易于结局,度势不得不尔。
孔明使人贺吴称帝,非其欲也,势也。
儒家“虽败犹荣”之说,误人不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孔融-译文
荆州牧刘表不向朝廷进贡,还做了很多超越本分、假冒伪劣的事情,甚至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企图与皇帝抗衡。
朝廷下诏书公布刘表的行为,孔融上书说:“齐国军队驻扎在楚国,只是责备楚国不进贡茅草。现在朝廷的军队还没有立即去讨伐刘表,应该暂时隐瞒他祭祀天地的事情,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如果把这件事公开到四方,不是用来阻止邪恶滋生的方法。”
评论:凡是那些超越本分、背叛正道的事情,突然看到会让人感到震惊,但听多了就会觉得平常。如果力量不足以铲除这些恶行,却公开揭露它们,让百姓习惯了这些恶行,并且让百姓知道这些大逆不道的人没有被惩罚,朝廷还有什么威严可言呢?
在召陵之战中,管仲没有公开指责楚国的僭越行为,只是责备楚国不进贡,这是为了容易解决问题,考虑到形势不得不这样做。
诸葛亮派人去祝贺孙权称帝,这并不是他愿意的,而是形势所迫。
儒家所说的“即使失败了也是光荣的”这种说法,误导了不少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孔融-注解
荆州牧刘表:刘表,字景升,东汉末年荆州牧,割据一方,不服从中央朝廷的命令。
郊祀天地: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进行,刘表此举被视为僭越。
乘舆:指天子的车驾,象征皇权,刘表拟斥乘舆意味着他试图挑战皇帝的权威。
孔融:东汉末年名士,孔子的后代,以直言敢谏著称。
齐兵次楚:指春秋时期齐国军队驻扎在楚国边境,借以施压楚国。
包茅:古代楚国向周天子进贡的一种茅草,象征臣服。
召陵之役:春秋时期齐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役,管仲(管夷吾)在此役中采取外交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吴称帝:指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儒家“虽败犹荣”: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观念,强调道德和原则的重要性,即使失败也值得尊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孔融-评注
本文通过刘表僭越的行为和孔融的谏言,展现了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微、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的局面。刘表作为荆州牧,不供职贡,甚至进行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郊祀天地仪式,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皇权的挑战,也是对儒家礼制的严重违背。孔融的上疏则体现了儒家士大夫对礼制和国体的维护,他主张隐忍处理刘表的僭越行为,以避免激化矛盾,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稳定。
从历史背景来看,刘表的行为反映了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的瓦解和地方势力的膨胀。孔融的谏言则体现了儒家士大夫在乱世中试图通过礼制和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最终未能阻止汉朝的衰亡。
文中提到的“召陵之役”和“孔明使人贺吴称帝”两个典故,进一步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如何处理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关系。管仲在召陵之役中采取的外交手段,以及诸葛亮在孙权称帝时的应对策略,都体现了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智慧和谋略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最后,文中对儒家“虽败犹荣”观念的批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在乱世中实际作用的反思。儒家强调道德和原则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这种观念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甚至可能成为束缚行动的枷锁。因此,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局限性,值得后人深思。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刘表僭越行为和孔融谏言的描述,揭示了东汉末年政治乱象和儒家思想在其中的作用与局限。同时,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探讨了在复杂政治局势中如何处理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关系,展现了智慧和谋略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