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太史慈-原文
北海相孔融闻太史慈避地东海,数使人馈问其母。
后融为黄巾贼所围,慈适还,闻之,即从间道入围,见融。
融使告急于平原相刘备。
时贼围已密,众难其出,慈乃带鞬弯弓,将两骑自从,各持一的持之,开门出,观者并骇。
慈径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射之,射毕还。
明日复然,如是者再。
围下人或起或卧,乃至无复起者。
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
比贼觉,则驰去数里许矣,竟从备乞兵解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太史慈-译文
北海的相国孔融听说太史慈躲避战乱到了东海,多次派人送礼物问候他的母亲。
后来孔融被黄巾贼包围,太史慈正好回来,听说后,立即从小路进入包围圈,见到孔融。
孔融派人向平原的相国刘备求救。
当时贼兵的包围已经很严密,大家都认为难以突围,太史慈于是带上弓箭,带着两名骑兵,每人手持一个箭靶,打开城门出去,看到的人都感到惊讶。
太史慈直接骑马到城下的壕沟内,立起箭靶射箭,射完后返回。
第二天又这样做,如此反复几次。
包围圈下的人有的起来,有的躺下,最后甚至没有人再起来。
太史慈于是严整行装,吃饱饭后,鞭打马匹直接冲出了包围圈。
等到贼兵发现时,他已经跑出几里远了,最终向刘备请求援兵解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太史慈-注解
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曾任北海相,以文学和孝行著称,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太史慈:东汉末年名将,以勇猛和忠诚闻名,曾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黄巾贼: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的参与者,因头戴黄巾而得名,是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代表。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字玄德,以仁德和宽厚著称,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鞬:古代的一种弓箭袋,用于携带弓箭。
的:古代箭靶,用于射箭练习或比赛。
蓐食:古代行军时的一种饮食方式,指在行军途中快速进食,以节省时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太史慈-评注
本文讲述了太史慈在黄巾贼围困北海相孔融时,勇敢突围并成功求援的故事。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太史慈的英勇和智慧,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历史背景。
从文化内涵来看,太史慈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精神。他在得知孔融被围困后,毫不犹豫地冒险突围,展现了忠诚和勇敢的品质。这种忠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推崇,成为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生动地再现了太史慈突围的场景。作者通过‘带鞬弯弓’、‘植所持的射之’等细节描写,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不仅记录了太史慈的英勇事迹,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对社会的巨大冲击。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标志着东汉王朝的衰落和三国时代的开始。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太史慈通过反复射箭迷惑敌人,最终成功突围,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战场上的机智和应变能力。这种智慧和策略在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史慈的忠义精神和英勇行为,同时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这一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