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周武王-原文
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民有百鼓之粟者不行。”
民举所最粟以避重泉之戍,而国谷二十倍。
〔评〕假设戍名,欲人惮役而竟收粟,倘亦权宜之术,而或谓圣王不应为术以愚民,固矣!
至若《韩非子》谓,汤放桀欲自立,而恐人议其贪也,让于务光,又虞其受,使人谓光曰:“汤弑其君,而欲以恶名予子。”光因自投于河;
文王资费仲而游于纣之旁,令之间纣以乱其心,此则孟氏所谓“好事者为之”。非其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周武王-译文
武王设立了重泉的戍守,命令说:“百姓中有一百鼓粮食的人可以不用去戍守。”
百姓们纷纷拿出他们最好的粮食来避免去重泉戍守,结果国家的粮食储备增加了二十倍。
〔评论〕假设设立戍守的名义,目的是让人们害怕服役而最终收集粮食,这或许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有人认为圣明的君王不应该用计谋来愚弄百姓,这是有道理的!
至于《韩非子》中提到的,汤放逐了桀想要自立为王,但又害怕人们议论他贪婪,于是让位给务光,又担心务光接受,便派人告诉务光说:“汤杀了他的君主,想要把恶名推给你。”务光因此投河自尽;
文王资助费仲,让他游走在纣王身边,命令他离间纣王以扰乱其心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好事者所为”。这并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周武王-注解
重泉之戍:古代的一种军事制度,指在边境或重要地点设立戍守,以防外敌入侵。
百鼓之粟:古代计量单位,一鼓约等于十石,百鼓之粟即一千石粮食。
国谷:指国家的粮食储备。
权宜之术:指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措施或策略。
汤放桀:商汤放逐夏桀,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
务光:商朝初年的贤臣,曾辅佐商汤。
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主张法治和权术。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之一。
费仲:商朝末年的奸臣,曾助纣为虐。
纣:商朝末代君主,以暴虐著称。
孟氏:指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周武王-评注
本文通过武王设立重泉之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如何通过权宜之术来达到政治目的。武王通过设立戍守,表面上是为了防御外敌,实际上是为了通过增加粮食储备来巩固国家经济。这一策略不仅避免了民众因戍守而流离失所,还通过粮食的集中管理,使国家粮食储备大幅增加。这种权宜之术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也引发了关于统治者是否应该使用权术来愚弄民众的争议。
文中提到的《韩非子》中的故事,进一步揭示了权术在古代政治中的复杂运用。商汤放逐夏桀后,为了掩盖自己的野心,故意让贤臣务光承担恶名,最终导致务光自尽。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残酷和权术的阴暗面。而文王通过资助费仲来扰乱纣王的心智,则展示了另一种权术的运用方式。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术的不同看法。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古代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运用权术来达到目的。这些权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统治者巩固了权力,但也引发了关于道德与权术的争议。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道德,反对使用权术来愚弄民众,而法家则主张通过权术和法治来治理国家。本文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政治思想中的这一矛盾。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历史故事,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术运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不仅揭示了古代政治的复杂性,还通过对比儒家和法家的观点,引发读者对权术与道德的思考。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通过对武王设立重泉之戍和《韩非子》中历史事件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政治斗争和权术运用的重要资料。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现实,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术在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