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相-原文
诸马既得罪,窦氏益贵盛,皇后兄宪、弟笃喜交通宾客。
第五伦上疏曰:“宪椒房之亲,典司禁兵,出入省闼,骄佚所自生也。议者以贵戚废锢,当复以贵戚浣濯之,犹解酲当以酒也,愿陛下防其未萌,令宪永保福禄。”
宪果以骄纵败。
魏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无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霍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任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封”。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
〔评〕永元初,何敞上封事,亦言及此。但在夺沁水公主田园及杀都乡侯畅之后,跋扈已著,未若伦疏之先见也。
茂陵徐福“曲突徙薪”之谋,魏相已用之早矣。
《隽不疑传》云: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病免。
《刘德传》云:大将军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后免为庶人,屏居田间。
霍光皆欲以女归二公而二公不受,当炙手炎炎之际,乃能避远权势,甘心摈弃,非有高识,孰能及此?
观范明友之祸,益信二公之见为不可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相-译文
诸马家族已经获罪,窦氏家族更加显贵兴盛,皇后的兄长窦宪、弟弟窦笃喜欢结交宾客。
第五伦上书说:“窦宪是皇后的亲属,掌管禁军,出入宫廷,骄奢淫逸的习气由此而生。有人认为应当废除贵戚的特权,再用贵戚来洗涤他们的罪过,就像用酒来解酒一样,希望陛下在他们未形成祸患之前加以防范,使窦宪能够永远保持福禄。”
窦宪果然因为骄纵而失败。
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上奏说:“《春秋》批评世袭的卿大夫,厌恶宋国三代没有大夫,以及鲁国季孙氏的专权,这些都是危害国家的行为。自从后元年以来,禄位离开王室,政权由宰相掌握。如今霍光去世,他的儿子又成为大将军,兄长的儿子掌握枢机,兄弟和女婿们占据权势、担任兵官,霍光的夫人显和女儿们都在长信宫有通籍,有时夜间通过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怕逐渐无法控制,应当采取措施削弱他们的权力,打破他们的阴谋,巩固万世的基业,保全功臣的后代。”
按照惯例,所有上书都要准备两份,其中一份称为“副封”。领尚书的人先打开副封,如果内容不好,就将其丢弃不上奏。
魏相又通过许伯建议取消副封,以防止信息被阻塞。宣帝赞同他的建议,下诏让魏相担任给事中,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霍氏杀害许后的阴谋才得以被皇帝知晓。于是罢免了霍氏的三位侯爵,命令他们回到自己的府第,亲属都被调出担任官吏。
〔评〕永元初年,何敞上奏时也提到了这一点。但这是在霍氏夺取沁水公主的田园和杀害都乡侯畅之后,霍氏的跋扈已经很明显了,不如第五伦的上书那样有先见之明。
茂陵徐福的“曲突徙薪”之谋,魏相早已运用了。
《隽不疑传》记载: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因病免职。
《刘德传》记载: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德,刘德不敢接受,因为他害怕权势过盛。后来刘德被免为庶人,隐居在田间。
霍光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两位大臣,但他们都不接受,在霍光权势炙手可热的时候,他们能够远离权势,甘心被摈弃,如果没有高远的见识,谁能做到这一点?
看到范明友的祸患,更加相信这两位大臣的见识是无人能及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相-注解
椒房之亲:指皇后的亲属,椒房是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因其墙壁用椒和泥涂抹而得名,象征尊贵。
禁兵:指皇宫的卫兵,负责保卫皇帝和皇宫的安全。
省闼:指皇宫中的门,特指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骄佚:指骄傲放纵,行为不检点。
废锢:指被废黜或禁锢,失去权力和地位。
浣濯:比喻清除污秽,恢复清白。
解酲:指解除酒醉的状态,比喻解决问题。
世卿:指世袭的贵族,特指在《春秋》中被批评的世袭贵族。
冢宰: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政务。
通籍:指在宫中登记,获得出入宫禁的资格。
副封:指上书时准备的两份奏章,其中一份为副本,用于防止内容被篡改或隐瞒。
壅蔽:指信息被阻塞或隐瞒,导致君主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炙手炎炎:比喻权势极盛,令人不敢接近。
曲突徙薪:比喻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相-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汉代窦氏家族和霍氏家族的权势膨胀及其引发的政治危机。窦氏家族因皇后窦氏的得宠而权势日盛,尤其是窦宪和窦笃兄弟,他们结交宾客,骄纵无度,最终导致窦宪因骄纵而败亡。第五伦上疏劝谏皇帝防范窦氏的骄纵,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皇权的制约和对国家稳定的关注。
魏相的上疏则针对霍氏家族的专权问题。霍光死后,其家族成员继续掌握大权,甚至霍光的夫人和女儿们也享有特权,出入宫禁,骄奢放纵。魏相引用《春秋》中的典故,批评世袭贵族的专权,指出这种专权会导致国家的危乱。他建议削弱霍氏的权力,防止其阴谋得逞,以巩固国家的万世基业。魏相的建议得到了宣帝的采纳,霍氏的阴谋得以揭露,权力被削弱。
这段文字还提到了汉代上书制度的副封制度,魏相建议废除副封,以防止信息被隐瞒,确保皇帝能够了解真实情况。这一建议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的信息透明和权力制衡思想。
最后,文中提到茂陵徐福的“曲突徙薪”之谋,魏相早已运用这一策略,表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此外,文中还提到隽不疑和刘德拒绝霍光嫁女的提议,显示了他们在权势面前保持清醒和独立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品格和政治智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窦氏和霍氏家族的兴衰,揭示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危害,强调了权力制衡和政治清明的重要性。同时,文中的人物如第五伦、魏相、隽不疑和刘德,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操守,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