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元忠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元忠-原文

唐魏元忠未达时,一婢出汲方还,见老猿于厨下看火。

婢惊白之,元忠徐曰:“猿愍我无人,为我执爨,甚善。”

又尝呼苍头,未应,狗代呼之。

又曰:“此孝顺狗也,乃能代我劳!”

尝独坐,有群鼠拱手立其前。

又曰:“鼠饥就我求食。”乃令食之。

夜中鸺鹠鸣其屋端,家人将弹之。

又止之,曰:“鸺昼不见物,故夜飞,此天地所育,不可使南走越,北走胡,将何所之?”

其后遂绝无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元忠-译文

唐朝的魏元忠在还没有显达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婢女出去打水刚回来,看见一只老猿在厨房里看火。

婢女惊讶地告诉魏元忠,魏元忠慢慢地说:“这猿猴是可怜我没有人手,替我烧火,很好。”

又有一次,他叫仆人,仆人没有回应,狗却替他叫了。

魏元忠又说:“这真是一条孝顺的狗,竟然能替我干活!”

有一次他独自坐着,有一群老鼠拱手站在他面前。

他又说:“老鼠饿了,来找我要吃的。”于是就让它们吃。

夜里,鸺鹠在他屋顶上鸣叫,家人准备用弹弓打它。

魏元忠阻止他们说:“鸺鹠白天看不见东西,所以晚上飞,这是天地所生的,不能让它南走越国,北走胡地,它该去哪里呢?”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元忠-注解

魏元忠: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清廉正直著称。

执爨:执掌炊事,指做饭。

苍头:古代对仆人的称呼。

鸺鹠:一种夜行性鸟类,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南走越,北走胡:比喻无处可去,越指南方越地,胡指北方胡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元忠-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魏元忠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宽容、仁慈的性格特点。魏元忠在面对老猿、狗、鼠、鸺鹠等动物时,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这些动物的行为是出于善意或无奈,而非怪异或凶兆。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魏元忠不将动物的行为视为怪异,而是将其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需求。这种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生动的对话,塑造了魏元忠这一形象。作者通过魏元忠与动物的互动,巧妙地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宽容与智慧。同时,这些动物的行为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界的认知,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生命的态度。魏元忠的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视为一种超然的态度,但在今天看来,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关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魏元忠与动物的互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塑造了一个宽容、仁慈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态度。这些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魏元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9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