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陶侃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陶侃-原文

陶侃性俭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厅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履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边批:根坚可代铁足。)

公即超两阶用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陶侃-译文

陶侃性格节俭而严厉,做事勤奋。

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命令船官收集所有的锯木屑,不论多少。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逢集会,积雪刚晴,厅堂前扫雪后地面仍然潮湿,于是全部用木屑铺在地上,完全没有妨碍。

官府用的竹子,他都命令收集厚实的竹头,堆积如山。

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时,装船时全部用这些竹头做钉子。

还有一次,他派人去取当地的竹篙,有一个官员连根拔起,仍然当作竹篙使用。(边注:竹根坚硬可以代替铁足。)

陶侃立即将这个官员连升两级任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陶侃-注解

陶侃: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勤政节俭著称。

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湖北省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敕:古代指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船官:古代负责管理船只和船务的官员。

锯木屑: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细小木屑。

正会:古代指正式的会议或集会。

积雪:长时间积累的雪。

厅事:古代指官府或官邸中的大厅,用于处理公务。

竹:一种常见的植物,古代广泛用于建筑、工具、武器等。

桓宣武: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蜀: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四川省一带。

竹篙:用竹子制成的撑船工具。

官长:古代指官员中的高级职位。

超两阶用之:指破格提拔,超越常规的晋升程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陶侃-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生动地描绘了陶侃的节俭和勤政形象。首先,陶侃在荆州任职时,命令船官收集锯木屑,这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陶侃却看到了其潜在的价值。当积雪融化后,地面湿滑,陶侃巧妙地利用木屑铺设地面,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体现了他的节俭和智慧。

其次,陶侃对竹子的利用也显示了他的远见。他命令收集竹子的厚头,积累如山,后来在桓宣武伐蜀时,这些竹子被用来制作船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体现了陶侃的资源管理能力,也反映了他对军事后勤的深刻理解。

最后,陶侃在选拔人才时,不拘一格。他发现一位官长连根取竹篙,认为其根坚硬可代铁足,便破格提拔这位官长。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陶侃的识人之明,也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灵活用人的策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陶侃的节俭、勤政、智慧和识人之明,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管理和领导经验。陶侃的这些品质和行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陶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