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陈同甫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陈同甫-原文

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

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

同甫怒,拔剑斩马首。(边批:豪甚!)徒步而行。

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

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

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

“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饮罢,宿同甫斋中。

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边批:能杀马必能盗马。)

幼安大惊。

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以济乏。

幼安如数与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陈同甫-译文

辛幼安流亡到江南,但他豪侠的气质依然未减。

一天,陈同甫前来拜访,经过一座小桥时,陈同甫三次策马跃过,但马三次都退缩不前。

陈同甫愤怒之下,拔剑斩下了马头。(边批:真是豪气十足!)然后徒步前行。

辛幼安正好在楼上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惊讶,立即派人去打听,而陈同甫已经到达门口,于是两人结为朋友。

十几年后,辛幼安在淮河一带担任统帅,陈同甫仍然贫困潦倒,于是前往辛幼安的驻地拜访,两人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辛幼安酒兴正浓,便谈论起南北的利害关系,说:南方可以吞并北方的理由如此,北方可以吞并南方的理由如此。

“钱塘不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如果切断牛头山,天下就没有援兵;如果决开西湖的水,整个城市都会变成鱼鳖的栖息地。”

喝完酒后,辛幼安在陈同甫的住处过夜。

陈同甫夜里思考:辛幼安平时沉默寡言,因为酒醉而失言,如果他醒来后意识到这一点,一定会杀我灭口。

于是半夜偷走了辛幼安的骏马逃跑了。(边批:能杀马的人一定能偷马。)

辛幼安非常震惊。

后来陈同甫写信给辛幼安,隐约透露了自己的想法,请求借十万缗钱来缓解贫困。

辛幼安如数借给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陈同甫-注解

辛幼安:南宋著名词人、将领,名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以豪放派词风著称,同时也是一位抗金名将。

陈同甫:南宋时期的人物,具体生平不详,文中描述为辛弃疾的朋友,性格豪放。

豪侠之气:指豪放不羁、侠义精神的气质,常用来形容古代侠客或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

钱塘:今杭州,南宋时期的都城,文中指其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断牛头山:牛头山位于杭州附近,文中指若切断此山,杭州将失去外援,象征战略上的孤立。

决西湖水:西湖是杭州的著名湖泊,文中指若决堤放水,杭州城将被淹没,象征毁灭性的打击。

十万缗:缗是古代货币单位,十万缗指巨额钱财,文中用于描述陈同甫向辛弃疾求助的金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陈同甫-评注

这段文字描绘了南宋时期辛弃疾与陈同甫的交往故事,展现了两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深厚的友谊。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的词人和将领,其豪侠之气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同甫的豪放行为,如斩马首、盗马逃逸,也体现了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文中通过辛弃疾与陈同甫的对话,反映了南宋时期南北对峙的政治局势。辛弃疾对南北利害的分析,尤其是对钱塘战略地位的评述,显示了他作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钱塘作为南宋的都城,其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在文中得到了深刻的剖析。

陈同甫夜思辛弃疾可能因酒误言而杀他灭口,这一情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和人际关系的微妙。陈同甫的盗马逃逸行为,既是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也体现了其对辛弃疾性格的深刻理解。

最后,陈同甫致书辛弃疾,微露其意,请求资助,辛弃疾如数给予,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慷慨大度,也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信任。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陈同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