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陆逊孙登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陆逊孙登-原文

陆逊陆逊多沉虑,筹无不中,尝谓诸葛恪曰:“在吾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吾下者,吾必扶持之。(边批:长者之言。)君今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恐非安德之基也!”恪不听,卒见死。

嵇康从孙登游三年,问终不答。康将别,曰:“先生竟无言耶?”登乃曰:“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康不能用,卒死吕安之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陆逊孙登-译文

陆逊深思熟虑,他的计划没有不成功的,他曾经对诸葛恪说:“在我前面的人,我一定会尊敬他们并和他们一起进步;在我下面的人,我一定会扶持他们。(边批:这是长者的话。)你现在气势凌人,看不起下面的人,这恐怕不是安定国家的根本!”诸葛恪没有听从,最终因此而死。

嵇康跟随孙登游学三年,问问题孙登始终不回答。嵇康将要离开时,说:“先生真的没有什么要说的吗?”孙登于是说:“你知道火吗?火生来就有光,但如果不用它的光,它的价值就在于使用光;人生来就有才能,但如果不用他的才能,他的价值就在于使用才能。所以使用光在于得到柴火,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明亮;使用才能在于认识事物,这样才能保全他的生命。现在你才能多但见识少,很难在当今的世道中幸免!”嵇康没有采纳,最终在吕安的灾难中死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陆逊孙登-注解

陆逊: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以智谋和沉稳著称,曾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诸葛恪: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侄子,以才智闻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杀。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因反对司马氏政权而被杀。

孙登:三国时期魏国的隐士,以清高和智慧著称,嵇康曾从其游学。

吕安之难:指嵇康因与吕安有牵连而被司马氏政权处死的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陆逊孙登-评注

陆逊与诸葛恪的对话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陆逊的言辞体现了长者的智慧和沉稳,他强调了在权力面前应保持谦逊和尊重,以及对下属的扶持。这种态度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对政治智慧的深刻理解。陆逊的警告最终被诸葛恪忽视,导致其悲惨结局,这反映了在权力斗争中,忽视长者的忠告往往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嵇康与孙登的对话则揭示了古代中国文人的命运和处世哲学。孙登以火喻才,强调了才能的使用和识见的重要性。他认为嵇康虽然才华横溢,但识见不足,难以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才能与识见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动荡时代中如何自处的智慧。嵇康最终未能采纳孙登的忠告,导致其在政治斗争中丧生,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时代悲剧的缩影。

这两段对话都体现了古代中国文人对于权力、才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陆逊和孙登的言辞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他们的忠告虽然未能被采纳,但其智慧和远见仍然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些对话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珍贵遗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陆逊孙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