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郗超-原文
郗司空[愔,字方回]在北府,桓宣武[温]忌其握兵。
郗遣笺诣桓,子嘉宾[超]出行于道上,闻之,急取笺视,“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
乃寸寸毁裂,归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
桓得笺大喜,即转郗公为会稽太守。
[冯述评]
超党于桓,非肖子也,然为父画免祸之策,不可谓非智。
后超病将死,缄一箧文书,属其家人:“父若哀痛,以此呈之。”
父后哭超过哀,乃发箧睹稿,皆与桓谋逆语,怒曰:“死晚矣。”遂止。
夫身死而犹能以术止父之哀,是亦智也。
然人臣之义,则宁为愔之愚,勿为超之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郗超-译文
郗司空(名愔,字方回)在北府任职,桓宣武(名温)忌惮他掌握兵权。
郗愔派人送信给桓温,他的儿子郗超(字嘉宾)在路上听说此事,急忙取信来看,信中写道:“正想共同辅佐王室,修复皇陵。”
郗超于是将信撕得粉碎,回家后重新写了一封信,信中自称年老多病,无法胜任朝廷事务,请求辞官归隐。
桓温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立即将郗愔调任为会稽太守。
[冯述评论]
郗超与桓温结党,不是个好儿子,但他为父亲谋划免祸的策略,不能说没有智慧。
后来郗超病重将死时,封存了一箱文书,嘱咐家人:“如果父亲因我之死而哀痛,就把这些文书给他看。”
郗愔后来因郗超之死而悲痛过度,打开箱子看到文书,发现里面都是郗超与桓温密谋叛逆的内容,愤怒地说:“他死得太晚了!”于是停止了哀痛。
一个人死后还能用计谋阻止父亲的哀痛,这也是一种智慧。
然而,作为臣子的道义,宁可像郗愔那样愚忠,也不要像郗超那样聪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郗超-注解
郗司空:郗愔,字方回,东晋时期的重要官员,曾任司空,是北府的重要人物。
桓宣武:桓温,字宣武,东晋时期的权臣,曾任宣武将军,对郗愔握有兵权感到忌惮。
北府:东晋时期的一个军事重镇,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会稽太守:会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一带,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嘉宾:郗超,字嘉宾,郗愔的儿子,后来成为桓温的党羽。
箧:古代用来存放文书或贵重物品的小箱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郗超-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东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局面,特别是郗愔与桓温之间的权力博弈。郗愔作为北府的重要人物,手握兵权,自然成为桓温的忌惮对象。郗愔通过书信向桓温表达忠诚,意图消除桓温的疑虑,但这一行为被其子郗超所利用,郗超篡改书信内容,使郗愔得以免祸。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郗超的机智,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观念的冲突。郗超虽然为父亲设计了免祸之策,但其行为却违背了人臣之义,最终导致父亲对他的失望和愤怒。这种忠孝两难的境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反映了个人在家族和国家之间的艰难选择。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叙述和对话,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郗愔的忠诚与无奈,郗超的机智与背叛,桓温的权谋与猜忌,都在短短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特别是郗超在病重时留下的文书,不仅是对父亲的最后关怀,也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忏悔,这种情节设计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深度。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东晋政治斗争的重要资料。通过对郗愔、桓温等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忠孝观念的高度重视,以及这种观念对个人行为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