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虞允文-原文
先是浙民岁输丁钱绢,民生子即弃之,稍长即杀之。
虞公允文闻之恻然,访知江渚有荻场利甚溥,而为世家及浮屠所私。
公令有司籍其数以闻,请以代输民之身丁钱。
符下日,民欢呼鼓舞,始知有父子生聚之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虞允文-译文
起初,浙江的百姓每年都要缴纳人头税和绢帛税,百姓生了孩子就抛弃,孩子稍大一点就杀害。
虞允文听说这件事后感到非常痛心,经过调查得知江边的芦苇场收益非常丰厚,但被世家大族和寺庙私自占有。
虞允文命令有关部门统计这些收益并上报,请求用这些收益来代替百姓缴纳的人头税。
命令下达的那天,百姓欢呼雀跃,终于体会到了父子团聚的快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虞允文-注解
丁钱绢:古代中国的一种税收,按人头征收,通常以钱或绢帛形式缴纳。
虞公允文:虞允文,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清廉和改革著称。
江渚:江边的小洲或沙洲,常指江边的湿地。
荻场:指生长荻草的湿地,荻草可用于编织或作为燃料。
世家:指世代显赫的家族,通常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
浮屠:佛教寺庙或僧侣,此处指寺庙或僧侣所拥有的财产。
身丁钱:与丁钱绢类似,是按人头征收的税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虞允文-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南宋时期浙民因沉重的税赋而不得不抛弃甚至杀害新生儿的悲惨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与不公。虞允文作为一位清廉的官员,听闻此事后深感痛心,决定采取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通过调查发现江渚的荻场有丰厚的利益,但这些利益却被世家大族和寺庙所垄断。虞允文果断下令将这些资源收归国有,并用其收益代替百姓的丁钱税赋。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也使得他们能够安心养育子女,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虞允文的行为符合儒家对官员的要求,即关心民生、施行仁政。他通过实际行动解决了百姓的困境,展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同时,文中也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寺庙拥有大量财富,甚至垄断了部分自然资源,这与佛教倡导的简朴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比百姓的悲惨生活与虞允文的仁政举措,突出了官员的清廉与智慧。文中‘民欢呼鼓舞,始知有父子生聚之乐’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百姓在税赋减轻后的喜悦心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信息。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税赋制度的弊端,也反映了官员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虞允文的改革措施虽然只是局部性的,但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官员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加重百姓的负担。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官员的仁政实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虞允文个人功绩的赞颂,也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