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范蠡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范蠡-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乃治千金装,将遣其少子往视之。

长男固请行,不听。

以公不遣长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

其母强为言,公不得已,遣长子。

为书遗故所善庄生,因语长子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长男行,如父言。

庄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长男阳去,不过庄生而私留楚贵人所。

庄生故贫,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师事之。

朱公进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而朱公长男不解其意,以为殊无短长。

庄生以间入见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独为德可除之。

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钱之府,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钱之府。”

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千金虚弃,乃复见庄生。

生惊曰:“若不去耶?”

长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辞去。”

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

庄生羞为孺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传陶之富人朱公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恤楚国之众也,特以朱公子故。”

王大怒,令论杀朱公子,明日下赦令。

于是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其母及邑人尽哀之,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弟,顾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策肥,岂知财所从来哉!吾遣少子,独为其能弃财也,而长者不能,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评〕朱公既有灼见,不宜移于妇言,所以改遣者,惧杀长子故也。

“听其所为,勿与争事。”已明明道破,长子自不奉教耳。

庄生纵横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杀人,在其鼓掌。

然宁负好友,而必欲伸气于孺子,何德字之不宽也?

噫,其所以为纵横之才也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范蠡-译文

朱公居住在陶地,生了一个小儿子。

小儿子长大后,朱公的次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朱公说:“杀人偿命,这是职责所在,但我听说‘富贵人家的儿子,不会死在市场上’。”

于是准备了千金的行李,打算派小儿子去探望他。

长子坚决请求前往,朱公不同意。

因为朱公不派长子而派小儿子,长子认为“这是我不肖”,想要自杀。

他的母亲极力劝说,朱公不得已,派长子去。

朱公写了一封信给老朋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了那里,就把千金交给庄生,听他的安排,千万不要与他争执。”

长子出发,按照父亲的话去做。

庄生说:“赶快离开,不要停留,等弟弟出来后,不要问原因。”

长子表面上离开,但没有经过庄生,而是私下留在楚国贵人的住所。

庄生虽然贫穷,但因为廉洁正直而受到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他为师。

朱公送来的金子,庄生并没有打算接受,只是想等事情办成后再归还,以示诚信。

但朱公的长子不明白他的用意,认为庄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庄生趁机去见楚王,说某颗范蠡星对楚国不利,只有修德才能消除。

楚王一向信任庄生,立即下令封存三钱之府,贵人惊讶地告诉朱公的长子:“王要赦免了,每次赦免,都会封存三钱之府。”

长子以为赦免了,弟弟自然会出来,千金白花了,于是又去见庄生。

庄生惊讶地说:“你还没走吗?”

长子说:“是的,弟弟现在要赦免了,所以我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让他自己进屋取走金子。

庄生因为被小孩子出卖而感到羞耻,于是去见楚王说:“王想通过修德来消除星象的不利,但外面传言陶地的富人朱公的儿子杀人被囚禁在楚国,他家拿了很多钱贿赂王的左右,所以王赦免了他,这不是为了体恤楚国的百姓,而是因为朱公的儿子。”

楚王大怒,下令处死朱公的儿子,第二天发布赦免令。

于是朱公的长子最终带着弟弟的遗体回家,母亲和乡人都非常悲痛,朱公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会杀了他的弟弟,他并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和我一起生活,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舍不得钱财。至于小儿子,生来就看到我富有,坐好车骑好马,哪里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呢!我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得钱财,而长子不能,最终导致弟弟被杀。——这是事情的道理,没什么好奇怪的,我日夜都在等着这个结果!”

〔评〕朱公既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就不应该因为妻子的话而改变主意,之所以改派长子,是因为怕长子被杀。

“听他的安排,不要与他争执。”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长子自己不听教诲罢了。

庄生的纵横之才不亚于朱公,生杀大权在他手中。

但他宁愿辜负好友,也要在小孩子面前争一口气,为什么德行不能宽厚一些呢?

唉,这就是他成为纵横之才的原因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范蠡-注解

朱公:指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后隐居于陶,成为富商,人称陶朱公。

陶:古代地名,今山东定陶一带,范蠡隐居之地。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古代谚语,意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在市场上被处死,暗指可以通过金钱或权势免除死刑。

庄生:楚国的隐士,以廉洁正直著称,楚王及其臣子都尊他为师。

三钱之府:古代楚国的国库,存放钱财的地方。

范蠡星:古代占星术中的星宿名,范蠡被认为是此星的化身。

修德禳星:通过修德来消除星象的不利影响,古代的一种迷信行为。

纵横之才:指善于谋略、能左右局势的人才,源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范蠡-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讲述了范蠡(朱公)在处理其子杀人案件时的智慧与无奈。范蠡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其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文通过范蠡处理家庭危机的故事,展现了其深谋远虑和洞察人性的能力。

首先,范蠡的智慧体现在他对‘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理解上。他深知金钱和权势在当时的法律体系中的作用,因此决定通过贿赂来解救儿子。然而,他的长子不理解这一策略,导致最终事与愿违。这一情节反映了范蠡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财富与权力的复杂关系的洞察。

其次,范蠡的无奈体现在他对长子行为的预见上。他明知长子无法舍弃财富,却因家庭压力不得不让他前往楚国。最终,长子的行为导致了弟弟的死亡,这一结果虽然令人痛心,但也在范蠡的预料之中。这种无奈反映了范蠡作为父亲和智者的双重身份,他既要维护家庭和谐,又要面对现实的残酷。

此外,庄生这一角色的塑造也颇具深意。他作为楚国的隐士,以廉洁正直著称,却在关键时刻因个人情感而影响了国家大事。这一情节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即使是道德高尚的人,也可能因私情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最后,本文通过范蠡的独白,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范蠡认为,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困扰和悲剧。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家庭危机的故事,展现了范蠡的智慧与无奈,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其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历史价值重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范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