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州堤-原文
苏州至昆山县凡七十里,皆浅水,无陆途。
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而泽国艰于取土。
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除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尺,又为一墙,亦如此。
漉水中淤泥,实蘧除中,候干,则以水车沃去两墙间之旧水,墙间六尺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遂为永利。
今娄门塘,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州堤-译文
从苏州到昆山县共有七十里路,沿途都是浅水,没有陆路。
百姓们常常为涉水而苦恼,长久以来一直想修建一条长堤,但由于是水乡,取土困难。
在嘉祐年间,有人献上了一个计策:在水中用芦苇和稻草做成墙,栽成两排,相距三尺;离墙六尺的地方,再建一堵墙,也是同样的做法。
将水中的淤泥过滤出来,填入芦苇和稻草做的墙中,等它干燥后,再用水车将两墙之间的旧水抽干,这样墙之间的六尺空间就都是土了,留下一半作为堤坝的基脚,挖出另一半作为水渠,取土来筑堤。
每隔三四里就建一座桥,以便南北的水流相通,不久堤坝就建成了,成为了一项长久的利民工程。
现在的娄门塘,就是这条堤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州堤-注解
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园林、丝绸和美食闻名。
昆山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历史悠久,是昆曲的发源地。
嘉祐: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时间为1056年至1063年,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
蘧除: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固土和净化水质。
刍藁:指干草或稻草,常用于建筑或农业中。
漉水:过滤或沉淀水中的杂质,使水变得清澈。
水车:一种利用水流或人力驱动的机械装置,用于提水或灌溉。
娄门塘:苏州古城的一个地名,位于苏州城东,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州堤-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宋嘉祐年间苏州至昆山县之间的一项水利工程,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水利建设中的智慧与创造力。文中描述的工程方法极具创新性,通过利用水生植物和干草构建临时墙体,再通过沉淀淤泥的方式获取土壤,最终形成堤坝和渠道。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泽国地区取土困难的问题,还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体现了古人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能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发达。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苏州至昆山县的这段堤坝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民众的交通问题,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叙述条理清晰,体现了古代科技文献的典型风格。作者通过细致的描述,将复杂的工程过程简化为易于理解的步骤,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工程的原理和实施方法。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嘉祐年间是北宋经济和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了解古代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细节,还展现了古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不仅是科技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文明,以及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