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东坡-原文
苏东坡知扬州,一夕梦在山林间,见一虎来噬,公方惊怖,一紫袍黄冠以袖障公,叱虎使去。
及旦,有道士投谒曰:“昨夜不惊畏乎?”
公叱曰:“鼠子乃敢尔?本欲杖汝脊,吾岂不知汝夜来术邪?”
(边批:坡聪明过人。)
道士骇惶而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东坡-译文
苏东坡在扬州任职时,有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在山林中,突然看见一只老虎扑过来要咬他,苏东坡非常惊恐,这时一个穿着紫袍、戴着黄冠的人用袖子挡住他,并大声呵斥老虎,让它离开。
到了第二天早上,有一个道士前来拜访,问道:“昨晚您没有受到惊吓吗?”
苏东坡呵斥道:“你这鼠辈竟敢如此?我本来想打你的背,难道我不知道你昨晚用的法术吗?”
(旁注:苏东坡聪明过人。)
道士听后非常害怕,慌忙逃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东坡-注解
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扬州:中国古代重要的城市之一,位于今江苏省中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中心。
紫袍黄冠:紫袍和黄冠是古代道士的服饰,紫袍象征高贵,黄冠则与道教有关,这里指代道士。
叱虎使去:叱责老虎使其离开,这里体现了道士的神秘力量和对苏东坡的保护。
鼠子:古时对道士的贬称,含有轻蔑之意。
杖汝脊:用杖打你的背,是古代的一种体罚方式。
术邪:指道士使用的法术或邪术,这里苏东坡怀疑道士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苏东坡-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苏东坡在扬州时的一个梦境及其与道士的互动,展现了苏东坡的机智和对神秘事物的怀疑态度。文中,苏东坡在梦中被老虎威胁,幸得一位紫袍黄冠的道士相救。这一情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士神秘力量的普遍信仰。
苏东坡的反应显示了他的聪明和直率。当道士次日来访并提及昨夜的梦境时,苏东坡不仅没有表现出对道士的感激,反而怀疑道士使用了邪术,并威胁要惩罚他。这种反应揭示了苏东坡对超自然现象的理性态度,他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神秘力量,更倾向于用理性和常识来解释不寻常的事件。
此外,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道士角色的复杂看法。道士在民间常被视为拥有特殊能力的人物,但同时也可能被怀疑使用邪术。苏东坡的态度可能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宗教和神秘主义的批判性思考。
从文学角度看,这段叙述简洁而生动,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有效地塑造了苏东坡和道士的形象,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人物性格和事件的态度。这种叙述方式在宋代文学中颇为常见,体现了当时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直接性。
总之,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一个关于苏东坡的趣闻,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