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罗隐-原文
浙帅钱镠时,宣州叛卒五千余人送款,钱氏纳之,以为腹心。
时罗隐在幕下,屡谏,以为敌国之人,不可轻信。浙帅不听。
杭州新治,城堞楼橹甚盛。浙帅携僚客观之,隐指却敌,阳不晓曰:“设此何用?”浙帅曰:“君岂不知备敌耶?”隐谬曰:“若是,何不向里设之?”盖指宣卒也。
后指挥使徐绾等挟宣卒为乱,几于覆国。
〔评〕迩年辽阳、登州之变,皆降卒为祟,守土者不可不慎此一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罗隐-译文
在钱镠担任浙帅的时候,宣州的叛军五千多人前来投降,钱镠接纳了他们,并将他们视为心腹。
当时罗隐在钱镠的幕府中任职,多次劝谏钱镠,认为这些来自敌国的人不可轻易信任。但钱镠没有听从。
杭州城新建,城墙、城楼和防御工事非常壮观。钱镠带着幕僚们去参观,罗隐指着防御工事,假装不懂地问道:“设置这些有什么用?”钱镠回答:“你难道不知道这是为了防备敌人吗?”罗隐故意说:“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把这些防御工事设在城内呢?”他实际上是在暗指那些宣州降卒。
后来,指挥使徐绾等人挟持宣州降卒发动叛乱,几乎导致国家覆灭。
〔评论〕近年来辽阳、登州的变乱,都是降卒作乱引起的,守卫国土的人不能不谨慎对待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罗隐-注解
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
宣州叛卒:指来自宣州的叛军士兵,宣州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一带。
罗隐: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吴越国幕僚,以直言敢谏著称。
城堞楼橹:城堞指城墙上的矮墙,楼橹指城楼上的瞭望塔,均为古代城防设施。
徐绾:吴越国的将领,后因不满而发动叛乱。
辽阳、登州之变:指历史上辽阳(今辽宁辽阳)和登州(今山东蓬莱)发生的叛乱事件,多由降卒引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罗隐-评注
本文通过叙述吴越国钱镠接纳宣州叛卒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古代政治中对外来势力的信任问题。钱镠作为吴越国的开国君主,虽然以宽容和包容著称,但在处理宣州叛卒的问题上,却因轻信而险些酿成大祸。罗隐作为幕僚,多次劝谏钱镠不可轻信敌国之人,但钱镠未予采纳,最终导致徐绾等人挟宣卒叛乱,几乎颠覆了吴越国的政权。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的信任与背叛问题。钱镠的宽容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民心,但在处理外来势力时,缺乏足够的警惕性,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罗隐的劝谏则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智慧,他们往往能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钱镠与罗隐之间的思想冲突。罗隐以‘设此何用’的疑问,巧妙地暗示了宣州叛卒的潜在威胁,而钱镠的回答则暴露了他对外来势力的轻信。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吴越国的一段重要历史,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教训。钱镠的失误提醒后人,在处理外来势力时,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性,不能因一时的宽容而忽视潜在的危险。罗隐的劝谏则体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他们的智慧与忠诚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总之,本文通过叙述吴越国钱镠接纳宣州叛卒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古代政治中的信任与背叛问题,展现了罗隐的忠诚与智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