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程颢-原文
南山僧舍有石佛,岁传其首放光,远近男女聚观,昼夜杂处。
为政者畏其神,莫敢禁止。
程颢始至,诘其僧曰:“吾闻石佛岁现光,有诸?”曰:“然。”
戒曰:“俟复见,必先白,吾职事不能往,当取其首就观之。”
自是不复有光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程颢-译文
南山的寺庙里有一尊石佛,每年传说它的头部会发光,远近的男女都聚集来观看,日夜混杂在一起。
当地的官员因为害怕它的神灵,不敢禁止这种行为。
程颢刚到那里,就质问寺庙的僧人:“我听说石佛每年都会发光,有这回事吗?”僧人回答说:“是的。”
程颢告诫说:“如果再次看到发光,一定要先告诉我,我因为公务不能亲自去,但会取下它的头来观看。”
从此以后,石佛就不再发光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程颢-注解
南山僧舍:指南山上的佛教寺庙,南山常指中国南方的山脉,僧舍即僧侣居住的地方。
石佛:用石头雕刻的佛像,佛教中常见的宗教艺术品。
放光:佛教中的一种神迹现象,指佛像或圣物发出光芒,象征佛的智慧和慈悲。
远近男女聚观:指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聚集观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神迹的普遍关注和信仰。
为政者:指当时的政府官员或地方行政管理者。
程颢: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与程颐并称“二程”,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诘其僧:质问寺庙中的僧人,反映了程颢对神迹现象的怀疑态度。
职事:指官员的职责和公务。
取其首就观之:指程颢要求将石佛的头部取下以便亲自观察,显示了他对神迹现象的科学态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程颢-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描述南山僧舍石佛放光的神迹现象,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对宗教神迹的普遍信仰和官员对此的态度。程颢作为理学家,对神迹现象持怀疑态度,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宗教现象的理性思考。
文本中的石佛放光现象,虽然在佛教中被视为神迹,但在程颢看来,这可能是人为制造的假象。他通过质问僧人并要求亲自观察石佛头部,显示了他对神迹现象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程颢的行为不仅是对神迹现象的质疑,也是对当时社会迷信风气的批判。他的态度反映了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及对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这段古文还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宗教神迹的态度。为政者畏其神,莫敢禁止,显示了政府对宗教神迹的敬畏和对社会信仰的尊重。然而,程颢的行为则表明,知识分子对宗教现象的态度更为理性和科学。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程颢的形象,展现了他对神迹现象的怀疑态度和理性精神。文本的结构紧凑,情节发展自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对宗教神迹的信仰和知识分子对此的理性思考,还通过程颢的行为,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科学和理性的追求。文本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北宋社会文化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