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潘濬-原文
武陵郡樊仙尝诱诸夷作乱,州督请以万人讨之,权召问潘濬。
濬曰:“易与耳,五千人足矣。”
权曰:“卿何轻之甚也?”
濬曰:“仙虽弄唇吻而无实才。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余自起,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
权大笑,即遣濬,果以五千人斩人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潘濬-译文
武陵郡的樊仙曾经引诱各少数民族叛乱,州督请求用一万人去讨伐他,孙权召见潘濬询问意见。
潘濬说:“很容易对付,五千人就足够了。”
孙权说:“你为什么这么轻视他?”
潘濬说:“樊仙虽然能说会道但没有真才实学。以前他曾为州里的人设宴,等到中午,食物还没准备好,而他自己却起身十多次,这也是像侏儒一样只能看到一点点的表现。”
孙权大笑,随即派遣潘濬,果然用五千人斩杀了樊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潘濬-注解
武陵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西部,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樊仙:原文中的人物,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一个地方领袖或叛乱者,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诸夷: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的是武陵郡周边的少数民族。
州督:古代州级行政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潘濬: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权:指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侏儒观一节:比喻通过小事或细节来观察和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或本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潘濬-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三国志》或相关史书,描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濬的智谋和军事才能。通过潘濬与孙权的对话,展现了潘濬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和对战局的深刻理解。
文中潘濬对樊仙的评价‘仙虽弄唇吻而无实才’,不仅揭示了樊仙的虚有其表,也反映了潘濬对人性的洞察力。潘濬通过樊仙过去的一次失败经历,即‘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余自起’,来证明樊仙的无能,这种通过小事判断大节的方法,体现了古代智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此外,孙权对潘濬的信任和采纳其建议,也反映了孙权作为一位明君的用人智慧和决策能力。孙权的大笑和立即派遣潘濬,显示了他对潘濬判断的认可和对战局的把握。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智谋、判断力和领导力的颂扬。它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传递了古代中国对于智慧和勇气的崇尚,以及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认识。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生动,通过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特别是潘濬的比喻‘侏儒观一节’,既形象又深刻,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历史价值上,这段记载不仅为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策略和领导艺术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潘濬和孙权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