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汪立信文天祥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汪立信文天祥-原文

襄阳围急,将破,立信遗似道书,云:“沿江之守,不过七千里,而内郡见兵尚可七十余万,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锐五十万,于七千里中,距百里为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则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江、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互援,联络不断,以成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莫若礼而归之,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后伯颜入建康,闻其策,叹曰:“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北人南侵,文天祥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意少,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且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邑郡,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变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广,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备,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

〔评〕靖康有李纲不用,而用黄潜善、汪伯彦;咸淳有汪立信不用,而用贾似道;德祐有文天祥不用,而用陈宜中。然则宋不衰于金,自衰也;不亡于元,自亡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汪立信文天祥-译文

襄阳被围困得很紧急,即将被攻破,立信写信给贾似道,说:“沿江的防守,不过七千里,而内地的军队还有七十多万,应该全部调往江边,以加强外部的防御。淘汰老弱病残,可以得到精锐部队五十万,在七千里中,每隔百里设立一个屯,每个屯有守将;十个屯组成一个府,每个府有总督。在特别重要的地方,则增加三倍的兵力。平时则泛舟于江、淮之间,往来巡逻,有事则东西互相支援,联络不断,形成一种灵活机动的态势,这是上策!长期拘禁使者,对我们没有好处,只会让敌人有借口,不如以礼相待并送他们回去,请求每年进贡以缓解目前的紧急情况。等到边境的危机稍微缓解,再慢慢谋划战守,这是中策!”后来伯颜进入建康,听到这个策略,感叹道:“如果宋朝真的采用了这个策略,我怎么能到达这里呢?”

北方人南侵,文天祥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意思多,奋发果断的意思少,请求斩杀师孟以激励将士的士气。”并且说:“宋朝因为五代之乱的教训,削弱了藩镇,建立了邑郡,虽然一时足以纠正尾大不掉的弊端,但国家因此变弱,所以敌人到一个州就攻破一个州,到一个县就摧毁一个县,中原沦陷,痛悔何及?现在应该把天下分为四个镇,建立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加强湖广,而在长沙建立阃;以广东加强江西,而在隆兴建立阃;以福建加强江东,而在番阳建立阃;以淮西加强淮东,而在扬州建立阃。责成长沙攻取鄂州,隆兴攻取蕲州、黄州,番阳攻取江东,扬州攻取两淮。使这些地方力量强大,足以抵抗敌人,约定日期齐备,有进无退,日夜图谋,敌人防备多力量分散,疲于奔命。而我们民间的豪杰,又伺机而出。这样,敌人就不难击退了!”

〔评论〕靖康年间有李纲不用,而用黄潜善、汪伯彦;咸淳年间有汪立信不用,而用贾似道;德祐年间有文天祥不用,而用陈宜中。所以说宋朝不是被金朝打败,而是自己衰败;不是被元朝灭亡,而是自己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汪立信文天祥-注解

襄阳围急:指元朝军队围攻南宋的襄阳城,形势危急。

立信遗似道书:立信指汪立信,南宋末年的官员;似道指贾似道,南宋权臣。此处指汪立信写信给贾似道,提出防御策略。

江干:江边,指长江沿岸。

汰其老弱:淘汰军队中的老弱士兵,保留精锐。

率然之势:指军队部署严密,形成互相支援的态势。

伯颜:元朝名将,率军攻宋。

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名臣,著名的爱国诗人。

师孟:指南宋将领吕师孟,文天祥建议斩杀他以激励士气。

五季之乱:指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

削藩镇,建邑郡:指宋朝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四镇:文天祥建议将南宋分为四个军事重镇,以加强防御。

靖康:指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兵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帝。

李纲:北宋末年的抗金名臣。

黄潜善、汪伯彦:北宋末年的权臣,主张对金妥协。

咸淳:南宋度宗年号。

德祐:南宋恭帝年号。

陈宜中:南宋末年的权臣,主张对元妥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汪立信文天祥-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南宋末年面对元军入侵时,两位忠臣汪立信和文天祥提出的防御策略,以及后人对此的评论。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南宋末年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以及忠臣们为挽救国家危亡所做出的努力。汪立信提出的沿江布防、淘汰老弱、建立严密的防御体系等策略,体现了其深厚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文天祥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并提出分镇抗敌的建议,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改革勇气。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对比手法,将忠臣的良策与朝廷的昏庸决策进行对比,突出了南宋灭亡的内部原因。同时,通过引用伯颜的感叹,增强了叙述的戏剧性和说服力。文末的评论更是画龙点睛,将南宋的灭亡归结于朝廷的用人不当,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洞察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南宋末年的重要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它反映了宋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应对外患时的局限性,以及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现了忠臣们为挽救国家危亡所做出的努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它警示后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更取决于内部的决策和用人。同时,它也展现了忠臣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和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汪立信文天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