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杨一清-原文
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疗疾。
祖制以蜀茶易番马,久而寝弛,茶多阑出,为奸人利,而番马不时至。
杨文襄乃请重行太仆宛马之官,而严私通禁,尽笼茶利于宫,以报致诸番。
番马大集,而屯牧之政修。
〔评〕其抚陕西,则创城于平虏、红古二地,以为固原援。
筑垣濒河,以捍靖虏。
其讨安化,则授张永策以诛逆瑾。
出将入相,谋无不酬,当时目公为“智囊”,又比之姚崇,不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杨一清-译文
西番地区原本盛产马匹,但依赖中国的茶叶来治疗疾病。
按照祖制,用蜀地的茶叶换取西番的马匹,但时间久了,这一制度逐渐松弛,茶叶大量外流,被奸商利用,而西番的马匹却不再按时送来。
杨文襄于是请求重新设立太仆宛马的官职,并严格禁止私自交易,将茶叶的利润全部收归官府,以此来回报西番。
西番的马匹大量聚集,屯田和牧政也得到了整顿。
〔评论〕他在陕西任职时,在平虏、红古两地建立了城池,作为固原的支援。
在河边修筑城墙,以防御靖虏。
在讨伐安化时,他采纳了张永的计策,诛杀了逆贼瑾。
他既能带兵打仗,又能担任宰相,谋略无不成功,当时人们称他为“智囊”,又将他比作姚崇,毫不夸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杨一清-注解
西番:指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上主要指藏族等民族。
蜀茶:指四川地区出产的茶叶,因其品质优良而闻名。
番马:指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饲养的马匹,因其品种优良而受到中原王朝的重视。
太仆宛马:太仆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马匹;宛马指优良的马匹。此处指重新设立管理马匹的官职。
平虏、红古: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明代时为边防重镇。
固原: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明代时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靖虏:指明代对蒙古部落的防御,靖虏意为平定边疆。
安化:地名,位于今湖南省,明代时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张永:明代将领,曾参与平定安化之乱。
逆瑾:指明代宦官刘瑾,因其专权而被视为逆贼。
姚崇:唐代著名宰相,以智谋著称,被后人称为“智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杨一清-评注
本文主要讲述了明代杨文襄在陕西地区的治理措施及其历史影响。杨文襄通过重设太仆宛马之官,严格禁止私通,将茶叶贸易收归国有,从而成功吸引了大量番马,并修整了屯牧之政。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明朝对西部地区的控制,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文化背景来看,茶叶在明代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尤其是蜀茶因其品质优良而备受青睐。杨文襄通过控制茶叶贸易,不仅解决了边疆地区的经济问题,还增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这一政策反映了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从历史意义来看,杨文襄的举措对明代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重设太仆宛马之官,他不仅恢复了祖制,还通过严格的禁令防止了茶叶走私,确保了番马的供应。这一政策不仅加强了明朝的军事力量,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此外,杨文襄在陕西地区的治理措施也体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他通过创城、筑垣等手段,加强了边疆防御,确保了边疆的稳定。在讨伐安化之乱时,他授意张永诛杀逆瑾,展现了其果断的决策能力。这些举措使他在当时被誉为“智囊”,并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可见其政治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杨文襄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文章通过对杨文襄举措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明代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杨文襄治理措施的描述,展现了明代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杨文襄通过一系列举措,不仅加强了明朝对边疆的控制,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