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曹操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曹操-原文

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兵胁太后。

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以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卓未至而进见杀。

曹操袁尚、袁熙奔辽东,尚有数千骑。

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操破乌丸,或说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

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

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

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曹公之东征也,议者惧军出,袁绍袭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

公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刘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卒东击备。

田丰果说绍曰:“虎方捕鹿,熊据其穴而啖其子,虎进不得鹿,而退不得其子。今操自征备,空国而去,将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直指许都,持其巢穴,百万之师自天而下,若举炎火以焦飞蓬,覆沧海而沃漂炭,有不消灭者哉?兵机变在斯须,军情捷于桴鼓。操闻,必舍备还许,我据其内,备攻其外,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失此不图,操得归国,休兵息民,积谷养士。方今汉道陵迟,纲纪弛绝。而操以枭雄之资,乘跋扈之势,恣虎狼之欲,成篡逆之谋,虽百道攻击,不可图也。”

绍辞以子疾,不许。(边批:奴才不出操所料。)

丰举杖击地曰:“夫遭此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故失其会,惜哉!”

安定与羌胡密迩,太守毋丘兴将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与中国通,自当遣人来,慎勿遣人往!善人难得,必且教羌人妄有请求,因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

兴佯诺去。

及抵郡,辄遣校尉范陵至羌,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

公笑曰:“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评〕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曹操-译文

何进与袁绍计划诛杀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召来董卓,想用兵力胁迫太后。

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宦官这种职位,古今都有,但君主不应该给他们权力和宠爱,导致这种情况。既然要治他们的罪,应该只诛杀首恶,一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大张旗鼓地召来外将呢?想要全部诛杀,事情一定会泄露,我看他会失败。”

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了。

曹操的袁尚、袁熙逃到辽东,还有几千骑兵。

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因为地处偏远而不服曹操,等到曹操击败乌丸后,有人建议曹操趁机征讨公孙康,可以擒获袁尚兄弟。

曹操说:“我正要让公孙康斩下袁尚、袁熙的首级送来,不用劳烦军队。”

九月,曹操率军从柳城返回,公孙康果然斩杀了袁尚、袁熙,并将他们的首级送来。

将领们问曹操原因,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等人,我如果逼得太急,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如果放松一些,他们就会互相算计,这是形势使然。”

曹操东征时,有人担心军队出征后,袁绍会趁机袭击后方,导致曹操无法作战而失去根据地。

曹操说:“袁绍性格迟缓且多疑,他来得不会太快;刘备刚刚崛起,人心还未归附,如果迅速攻击他,他必败无疑,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不能错过。”

于是曹操率军东征刘备。

田丰果然对袁绍说:“老虎正在捕鹿,熊却占据了它的巢穴并吃掉它的幼崽,老虎既抓不到鹿,也救不了幼崽。现在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国内空虚,将军您有百万大军,千群胡骑,直接攻打许都,占据他的老巢,百万大军从天而降,就像用烈火焚烧飞蓬,用沧海之水浇灭炭火,曹操怎么可能不灭亡呢?战机瞬息万变,军情比鼓声还快。曹操听到消息,一定会放弃刘备回救许都,我们在内占据他的地盘,刘备在外攻打他,曹操的头颅必定会挂在您的旗帜下!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曹操回国后,休养生息,积攒粮食,培养士兵。如今汉朝衰败,纲纪废弛。而曹操凭借枭雄的才能,乘着跋扈的势头,放纵虎狼般的欲望,图谋篡位,即使有百种方法攻击他,也无法成功。”

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推辞,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边批:袁绍果然如曹操所料。)

田丰举起手杖敲击地面说:“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缘故错过了,真是可惜!”

安定与羌胡地区相邻,太守毋丘兴即将上任,曹操告诫他说:“羌胡想与中原交往,自然会派人来,千万不要主动派人去!好人难找,他们一定会教羌人提出无理要求,从中谋利。如果不答应,就会失去异族的好感;如果答应,对我们也没有好处。”

毋丘兴假装答应后离开。

到了郡城后,他立即派校尉范陵去羌人那里,范陵果然教羌人请求成为属国都尉。

曹操笑着说:“我早就料到会这样,并不是我有多高明,只是经历的事情多了而已。”

〔评论〕曹操在对付刘备时非常明智,但在汉中之战中,志得意满,得到了陇地,却让刘备得到了蜀地,没有采纳司马懿、刘晔的计策,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天意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曹操-注解

何进:东汉末年外戚,官至大将军,因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所杀。

袁绍:东汉末年军阀,出身名门望族,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后与曹操争霸。

董卓:东汉末年军阀,曾挟持汉献帝,专权跋扈,后被吕布所杀。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国的奠基者。

阉竖:指宦官,古代宫廷中被阉割的男子,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公孙康:辽东太守,曾割据辽东,后归顺曹操。

乌丸: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曾与中原王朝有多次冲突。

田丰:袁绍的谋士,以智谋著称,但因直言进谏而被袁绍所杀。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与曹操、孙权并称三国鼎立。

毋丘兴:东汉末年安定太守,曾与羌胡交往。

范陵:毋丘兴的校尉,曾奉命出使羌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曹操-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展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曹操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能够冷静分析,采取适当的策略,显示出他作为一代枭雄的远见卓识。

首先,曹操对何进召董卓的行为表示不屑,认为宦官之祸源于皇帝过度宠信,而非宦官本身。他指出,处理宦官问题只需一狱吏即可,不必大动干戈。这种观点反映了曹操对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权力的冷静判断。

其次,曹操在处理辽东问题时,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手腕。他深知公孙康对袁尚、袁熙的畏惧,因此不急于出兵,而是通过心理战术迫使公孙康主动斩杀袁氏兄弟。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还巩固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

再次,曹操在东征刘备时,面对袁绍可能趁机偷袭的担忧,他准确判断了袁绍的性格和刘备的弱点,果断出击,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对敌我双方心理和实力的精准把握,体现了曹操作为军事家的卓越才能。

最后,曹操在处理羌胡问题时,表现出对边疆事务的深刻理解。他告诫毋丘兴不要主动与羌胡交往,以免陷入被动。这种谨慎的态度反映了曹操对边疆稳定的重视,以及对异族文化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展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曹操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冷静,采取适当的策略,最终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枭雄。这段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管理和领导经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曹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