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总序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总序-原文

冯子曰:“有宇宙以来,只争‘明’、‘暗’二字而已。

混沌暗而开辟明,乱世暗而治朝明,小人暗而君子明;

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

今夫烛腹极照,不过半砖,朱曦霄驾,洞彻八海;

又况夫以夜为昼,盲人瞎马,侥幸深溪之不陨也,得乎?

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

暗者之梦景,皆明者之醒心;

暗者之歧途,皆明者之定局;

由是可以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断人之所不能断,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

明之不可已也如是,而其目为‘知微’,为‘亿中’,为‘剖疑’,为‘经务’。

吁!明至于能经务也,斯无恶于智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总序-译文

冯子说:“自从宇宙诞生以来,人们所争夺的不过是‘明’和‘暗’这两个字而已。

混沌时期是黑暗的,而开辟之后则是光明的;乱世是黑暗的,而治世则是光明的;小人是黑暗的,而君子则是光明的。

水如果不清澈就会腐臭,镜子如果不明亮就会模糊,人如果不明智就会陷入迷雾之中。

现在,即使烛光再亮,也只能照亮半块砖头,而太阳的光芒却能穿透整个海洋;

更何况那些把黑夜当作白天,像盲人骑着瞎马一样,侥幸不掉入深溪的人,怎么可能成功呢?

因此,那些黑暗中的未发生之事,都是光明中已经发生的事;

黑暗中的梦境,都是光明中的清醒之心;

黑暗中的歧途,都是光明中的定局;

由此可以知道别人所不能知道的事情,判断别人所不能判断的事情,从而避开祸害,聚集利益,成就名声,建立事业。

光明的重要性如此之大,而它的表现可以称为‘知微’,‘亿中’,‘剖疑’,‘经务’。

唉!如果能够达到能够处理事务的光明境界,那就没有什么比智慧更美好的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总序-注解

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混沌是指宇宙未开之前的原始状态,象征着无序和黑暗。

开辟:指宇宙从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形成天地,象征着秩序和光明。

治朝:指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秩序良好的时期。

朱曦:指太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烛腹极照:比喻人的智慧有限,只能照亮很小的范围。

知微:指能够洞察事物的细微之处,预见未来的变化。

亿中:指能够准确预测和判断,达到极高的准确率。

剖疑:指能够解析疑难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经务:指能够处理复杂的政务,管理国家大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总序-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冯子的言论,深刻阐述了‘明’与‘暗’的对比及其在宇宙、社会和个人层面的重要性。冯子通过对比混沌与开辟、乱世与治朝、小人与君子,强调了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以及光明对于秩序、道德和智慧的象征意义。

在文化内涵上,冯子借用自然现象如水和镜子的比喻,说明了光明对于事物本质的揭示作用。水若不明则腐,镜若不明则锢,这不仅是物理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心智状态的隐喻。人不明则堕于云雾,意味着缺乏洞察力和判断力的人将迷失方向,无法看清真相。

艺术特色方面,冯子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如‘烛腹极照’与‘朱曦霄驾’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智慧与愚昧的差异。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也使得深刻的哲理更加生动易懂。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智慧和光明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冯子的观点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冯子的这段言论不仅是对‘明’与‘暗’的哲学探讨,也是对智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比和比喻,冯子成功地传达了光明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追求智慧的必要性。这段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总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