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子贡-原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
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
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
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
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
嘉事不体,何以能久!
高仰,骄也;卑俯,替也。
骄近乱,替近疾。
君为主,其先亡乎?”
五月公薨。
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子贡-译文
鲁定公十五年的正月,邾隐公前来朝见,子贡在一旁观察。
邾隐公手持玉器时举得很高,面容仰起;鲁定公接受玉器时则显得很低,面容俯下。
子贡说:“从礼仪的角度来看,这两位君主都有死亡的征兆。
礼仪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通过左右、周旋、进退、俯仰等动作来体现;在朝见、祭祀、丧事、战争等场合中观察礼仪。
如今在正月朝见时,两位君主的行为都不符合礼仪规范,心已经失去了。
美好的事情如果不合乎礼仪,怎么能长久呢!
高举玉器仰面,是骄傲的表现;低垂玉器俯面,是衰败的表现。
骄傲接近混乱,衰败接近疾病。
作为君主,恐怕会先去世吧?”
五月,鲁定公去世。
孔子说:“子贡不幸言中了,这让他变得多言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子贡-注解
邾隐公:邾国的君主,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子贡: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赐,字子贡,以才智和辩才著称。
玉:在古代中国,玉是权力和礼仪的象征,常用于朝见、祭祀等重要场合。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指的是一套行为规范和仪式,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死亡:在此上下文中,指的是政治上的衰败或国家的灭亡。
骄:骄傲自满,不遵守礼仪规范。
替:衰败,失去原有的地位或权力。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子贡-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来朝见鲁定公的情景,以及子贡对此的观察和预言。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政治哲学。
首先,文中提到的“玉”不仅是物质上的贵重物品,更是权力和礼仪的象征。邾隐公和鲁定公在朝见时的行为举止,即执玉的高低和容态的俯仰,被看作是政治态度和国家命运的象征。子贡通过观察这些细节,预言了两国君主的不幸命运,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细节的极端重视,认为这些细节能够反映出国家的政治状况和君主的品德。
其次,子贡的分析体现了儒家对“礼”的深刻理解。在儒家看来,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子贡认为,邾隐公和鲁定公在朝见时的不当行为,显示出他们内心的骄傲和衰败,这是国家灭亡的前兆。这种将个人品德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观点,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之一。
最后,孔子的反应也值得注意。孔子对子贡的预言表示认可,但又担心这会使得子贡过于自信,从而多言。这反映了孔子对言辞的谨慎态度,认为言辞应当谨慎,过多或不恰当的言辞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这种对言辞的审慎态度,也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还深刻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和教育理念。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