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姚崇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姚崇-原文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

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

知古归,悉以闻。

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平?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两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耳。”

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

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

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

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子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

上久之乃许。

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

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

崇家悉如崇戒。

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极笔”。

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仍告以奏御。

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姚崇-译文

魏知古从基层官吏做起,被姚崇推荐提拔,后来两人一同升迁,但姚崇对他有些轻视。

不久,魏知古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东道的官员选拔事务。

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任职,恰逢魏知古到来,他们仗着父亲的恩宠,多次请求魏知古照顾。

魏知古回去后,将此事全部上报给皇帝。

皇帝召见姚崇,平静地问道:“你的儿子们才能如何?都担任什么官职?现在在哪里?”

姚崇揣测到皇帝的意思,便上奏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人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贪欲多而交游少,因此一定会去打扰魏知古,但臣还未听说此事。”

皇帝起初因为姚崇是丞相,特意提到他的儿子,想试探姚崇的态度,如果姚崇偏袒儿子,可能会隐瞒;但听到姚崇的回答后,皇帝非常高兴,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姚崇回答:“魏知古微贱时,是臣推荐他才有今天的荣华。臣的儿子愚昧,以为魏知古会念及恩德,容忍他们的过错,所以一定会去打扰他。”

皇帝因此明白姚崇没有偏袒儿子的过错,反而对魏知古辜负姚崇的行为感到不满,想要罢免魏知古。

姚崇为魏知古求情说:“臣的儿子行为不端,扰乱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若能宽恕他们,臣已非常感激。但如果因为臣而罢免魏知古,天下臣民必定会认为陛下偏袒臣,这对国家的教化不利。”

皇帝考虑良久,终于同意了。

第二天,魏知古被调任为工部尚书,不再参与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宰相,但两人关系紧张。

姚崇病重时,告诫儿子们说:“张丞相与我不和,但他一向奢侈,尤其喜欢服饰和玩物。我死后,他一定会来吊唁,你们要把我平生的服饰、宝带、贵重器物都陈列在帐前。如果他不看这些,你们就危险了。如果他看了,就立刻记录下来,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文。拿到碑文后,立即抄录并呈给皇上,事先准备好石碑,等碑文一到就刻上去。张丞相做事总是比我慢,几天后他一定会后悔,如果他要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碑文已经上呈皇上,并带他去看刻好的石碑。”

姚崇去世后,张说果然来吊唁,目光多次停留在那些服饰和玩物上。

姚崇的家人完全按照他的嘱咐行事。

碑文完成后,叙述详尽,时人称之为“极笔”。

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取碑文,说辞不够周密,想要修改。

姚崇的儿子们带使者去看石碑,并告诉他碑文已经上呈皇上。

使者回去后,张说非常后悔,拍着胸口说:“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姚崇-注解

魏知古:唐代官员,曾任吏部尚书,因被姚崇推荐而升迁。

姚崇:唐代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清廉和才干著称。

吏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相当于现代的人事部长。

东道选事:指负责东部地区的官员选拔事务。

洛邑:古代对洛阳的称呼,洛阳是唐代的东都。

张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与姚崇有矛盾。

神道碑:古代为纪念死者而立的石碑,通常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姚崇-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唐代两位著名宰相姚崇和张说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姚崇的智慧和远见。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姚崇与魏知古的关系。姚崇推荐魏知古升迁,但后来魏知古却因姚崇的儿子请托而向皇帝报告。姚崇在皇帝面前坦然承认儿子的过失,并请求皇帝不要因此惩罚魏知古,显示出他的公正和无私。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姚崇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他对家族教育的重视。

第二个故事则围绕姚崇与张说的矛盾展开。姚崇在临终前预见到张说会在他死后前来吊唁,并指示儿子们如何应对。姚崇的预见和策略最终使张说在碑文问题上陷入被动,显示出姚崇的深谋远虑和对张说性格的深刻理解。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姚崇的智慧,也揭示了唐代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唐代官场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姚崇和张说作为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的互动不仅是个人的较量,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特点。姚崇的清廉和智慧,以及他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美德。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姚崇的冷静和机智,张说的虚荣和后悔,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得以展现。特别是姚崇临终前的嘱咐,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对读者的启示,显示了作者在叙事上的巧妙安排。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政治文化和官场生态的珍贵资料。通过姚崇和张说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官员的选拔、晋升和权力斗争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社会对清廉和智慧的推崇。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姚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