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周公姜太公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周公姜太公-原文

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

周公曰:“何族[同速]也?”

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

伯禽至鲁,三年而报政。

周公曰:“何迟也?”

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

周公曰:“后世其北面事齐乎?夫政不简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曰:“尊贤而尚功。”

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

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曰:“尊贤而尚亲。”

太公曰:“后寝弱矣。”

[冯述评]

二公能断齐、鲁之敝于数百年之后,而不能预为之维;非不欲维也,治道可为者止此耳。

虽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后之人而已。

故孔子有“变齐、变鲁”之说。

陆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则姬、吕之言不验。”

夫使孔子果行其志,亦不过变今之齐、鲁,为昔之齐、鲁,未必有加于二公也。

二公之孙子,苟能日儆惧于二公之言,又岂俟孔子出而始议变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周公姜太公-译文

太公被封在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报告政绩。

周公问:“为什么这么快?”

太公回答:“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仪,遵循了当地的风俗。”

伯禽到了鲁国,三年后才向周公报告政绩。

周公问:“为什么这么慢?”

伯禽回答:“我改变了当地的风俗,改革了礼仪,丧礼要三年后才能除去。”

周公说:“后世的人恐怕要向齐国臣服了。政令不简化,百姓难以亲近;政令平易近人,百姓自然会归附。”

周公问太公如何治理齐国,太公说:“尊重贤能,崇尚功绩。”

周公说:“后世必定会有篡位弑君的臣子。”

太公问周公如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贤能,崇尚亲情。”

太公说:“后世会逐渐衰弱。”

[冯述评]

周公和太公能够预见齐国和鲁国数百年后的弊端,却无法提前预防;不是不想预防,而是治国之道只能做到这一步。

即使是帝王的法度,也没有长久不衰的;衰败后再改革,也只能等待后人来完成。

所以孔子有“改变齐国,改变鲁国”的说法。

陆葵日说:“如果孔子的志向得以实现,那么周公和太公的预言就不会应验。”

如果孔子真的实现了他的志向,也不过是将现在的齐国和鲁国变成过去的齐国和鲁国,未必能超越周公和太公的成就。

周公和太公的后代,如果能够每天警惕他们的话,又何必等到孔子出现才开始讨论改革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周公姜太公-注解

太公:指姜太公,名尚,是周朝开国功臣,被封于齐,是齐国的始祖。

周公: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周朝的建立和巩固有重大贡献。

伯禽:周公的儿子,被封于鲁,是鲁国的始祖。

尊贤而尚功:尊重贤能,崇尚功绩,是一种政治理念,强调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职位。

尊贤而尚亲:尊重贤能,同时重视亲族关系,这种政治理念在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古代社会中较为常见。

篡弑:指臣子篡夺君位或杀害君主,是古代政治中极为严重的罪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周公姜太公-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周公与太公、伯禽的对话,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太公在齐国实行的是简化君臣关系,尊重当地习俗的政策,这种政策使得齐国迅速稳定并发展。而伯禽在鲁国则采取了改变习俗和礼仪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旨在深化文化改革,但却导致了政治效率的低下。

周公对这两种政策的评价反映了他对政治简化和民众亲近的重视。他认为,政治应当简单易行,以便民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政治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归附。这种观点体现了早期儒家思想中对于政治实用性和民众基础的重视。

此外,文中提到的“尊贤而尚功”与“尊贤而尚亲”的对比,揭示了古代政治中对于人才选拔的两种不同取向。太公的“尊贤而尚功”可能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引发篡弑之乱;而周公的“尊贤而尚亲”则可能导致政治上的软弱。这两种政策的利弊分析,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对于治国策略的深刻思考。

最后,冯述的评论指出,即使是周公和太公这样的伟大政治家,也无法预见和防止数百年后国家的衰败。这种观点强调了政治制度和政策的时效性,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进行相应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历史循环和政治变革的哲学思考,即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永远不变,适时的改革是必要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周公姜太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