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刘大夏-原文
弘治十年,命户部刘大夏出理边饷,或曰:“北边粮草,半属中贵人子弟经营,公素不与先辈合。恐不免刚以取祸。”
大夏曰:“处事以理不以势,俟至彼图之。”
既至,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遂得其要领。
一日,揭榜通衢云:“某仓缺粮若干石,每石给官价若干,凡境内外官民客商之家,但愿输者,米自十石以上,草自百束以上,俱准告。”
虽中贵子弟亦不禁。
不两月,仓场充轫。
盖往时粮百石、草千束方准告,以故中贵子弟争相为市,转买边人粮草,陆续运至,牟利十五。
自此法立,有粮草之家自得告输,中贵子弟即欲收籴,无处可得,公有余积,家有余财。
〔评〕忠宣法诚善,然使不召边上父老日夕讲究,如何得知?
能如此虚心访问,实心从善,何官不治?何事不济?
昔唐人目台中坐席为“痴床”,谓一坐此床,骄倨如痴。
今上官公坐皆“痴床”矣,民间利病,何由上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刘大夏-译文
弘治十年,朝廷命令户部的刘大夏去处理边境的粮饷问题。有人对他说:“北边的粮草,有一半是由有权势的宦官子弟经营的,你一向不与这些前辈合得来,恐怕会因为过于刚直而招来灾祸。”
刘大夏回答说:“处理事情应该依靠道理而不是权势,等我到了那里再想办法。”
到了边境后,他召集当地的父老乡亲日夜讨论,终于掌握了问题的关键。
一天,他在大街上张贴告示说:“某仓库缺少粮食若干石,每石按官价支付,凡是境内外的官员、百姓、商人,只要愿意捐献的,米从十石以上,草从百束以上,都可以申报。”
即使是宦官子弟也不禁止。
不到两个月,仓库就装满了。
原来以前需要捐献一百石粮食或一千束草才能申报,所以宦官子弟争相做买卖,转手购买边境百姓的粮草,陆续运来,从中牟取暴利。
自从这个法令实施后,有粮草的人家可以自己申报捐献,宦官子弟即使想收购,也无处可得,公家有了余粮,百姓也有了余财。
〔评论〕刘大夏的方法确实很好,但如果他不召集边境的父老乡亲日夜讨论,怎么能知道这些情况呢?
能够如此虚心地访问,真心实意地采纳好的建议,什么样的官职不能治理好?什么样的事情不能成功?
过去唐朝人称官衙中的座位为“痴床”,意思是说一旦坐上这个座位,就会变得傲慢自大,像傻子一样。
现在官员们的座位都成了“痴床”,民间的利弊,怎么能传到上面去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刘大夏-注解
弘治十年:明朝弘治帝的第十年,即1497年。弘治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的年号。
刘大夏:明朝官员,曾任户部尚书,以清廉正直著称。
中贵人:指有权势的宦官或其亲属。明朝宦官权力极大,常干预朝政。
仓场充轫:仓库充实,粮食充足。轫,指车轮上的木块,引申为充实、充足。
痴床:唐代对御史台官员的讽刺称呼,意指官员一旦坐上高位,便变得傲慢无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刘大夏-评注
本文讲述了明朝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刘大夏奉命处理边疆粮饷问题的故事。刘大夏以理服人,不惧权势,通过实地调研和虚心听取民意,成功解决了边疆粮饷问题。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刘大夏的智慧和清廉,也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官员腐败的社会现实。
首先,刘大夏的处事方式体现了儒家“以理服人”的理念。他不以权势压人,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民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使得他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了因刚愎自用而引发的祸端。
其次,刘大夏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中贵人子弟对边疆粮饷的垄断。以往,中贵人子弟通过高价收购粮草,牟取暴利,导致边疆粮饷供应不足。刘大夏通过放宽告输条件,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参与粮草供应,从而打破了中贵人子弟的垄断,保障了边疆粮饷的充足供应。
再次,本文通过对比唐代“痴床”的典故,讽刺了当时官员的傲慢无知。唐代御史台官员被称为“痴床”,意指他们一旦坐上高位,便变得傲慢无知,不再关心民间疾苦。而刘大夏则通过虚心访问、实地调研,真正了解了民间疾苦,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种对比,凸显了刘大夏的清廉和智慧,也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无能。
最后,本文通过刘大夏的故事,强调了官员应具备的品德和能力。刘大夏不仅清廉正直,而且善于调查研究,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这种品德和能力,是每一位官员都应具备的。同时,本文也警示后人,官员如果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关心民间疾苦,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的衰败。
总之,本文通过刘大夏的故事,展现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官员应具备的品德和能力,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