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列子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列子-原文

子列子穷,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不好士乎?”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

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

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

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

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

[冯述评]

魏相公叔痤病且死,谓惠王曰:“公孙鞅年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即不听,必杀之,勿令出境。”[边批:言杀之者,所以果其用也。]

王许诺而去。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鞅语正堪与列子语对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列子-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脸上有饥饿的神色。

有客人对郑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的人,住在您的国家却生活贫困,您难道不喜欢有才德的人吗?”

郑子阳于是命令官员送给列子几十秉粟米。

列子出来见使者,再三拜谢并拒绝了粟米。

使者离开后,列子回到屋里。

他的妻子看着他说:“听说有道德的人,妻子和孩子都能享受安逸和快乐。现在我和孩子都有饥饿的神色,国君派人送来食物,您却又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运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国君并不是真正了解我,而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粟米。因为别人的话而给我粟米,将来也可能因为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

后来,民众果然发动叛乱,杀死了郑子阳。

接受别人的供养而不在危难时为他而死,是不义的;为他而死,则是死于无道。死于无道,是违背道义的。

列子避免了不义和违背道义的行为,这难道不是远见卓识吗?

[冯述评]

魏国的公叔痤病重将死,对惠王说:“公孙鞅年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举国听从他的建议。如果不听从,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边批:说杀他,是为了确保他的才能被利用。]

惠王答应后离开。

公叔痤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先考虑国君,然后才考虑臣子,所以先为君主谋划,然后才告诉你,你一定要赶快离开!”

公孙鞅说:“国君不能听从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您的话杀我呢?”

最终没有离开。

公孙鞅的话正好可以与列子的话相对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列子-注解

子列子: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以清贫自守、不慕名利著称。

郑子阳:郑国的贵族,曾担任郑国的相国,后因政治斗争被杀。

粟:古代粮食的一种,泛指粮食。

秉:古代容量单位,一秉约为十斗。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曾在秦国推行变法。

公叔痤:魏国的相国,曾推荐商鞅给魏惠王。

惠王: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列子-评注

本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道家与法家代表人物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的不同态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价值观与处世哲学。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列子拒绝郑子阳赠粟的情节。列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清贫自守、不慕名利。他认为郑子阳赠粟并非出于真心,而是因为他人的推荐,因此拒绝接受。列子的行为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个人应保持独立与超然,不受外界诱惑与干扰。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困惑,认为有道者应享有逸乐,但列子却以‘命’来解释自己的处境,进一步体现了道家对命运的顺从与超脱。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商鞅拒绝公叔痤劝其逃离魏国的情节。商鞅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强调实用主义与权谋。公叔痤在临终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并建议若不用则杀之,以免其为他国所用。商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魏惠王既然不能用其才,也不会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杀他。商鞅的态度体现了法家的现实主义与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才能足以应对任何局面,无需逃避。

这两个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列子以清贫自守、超然物外的态度拒绝了郑子阳的赠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与超脱;而商鞅则以自信与权谋拒绝了公叔痤的劝告,体现了法家的实用主义与进取精神。这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的多元选择。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通过简洁的对话与情节,生动地刻画了列子与商鞅的性格与思想。列子的言辞含蓄而深刻,体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而商鞅的言辞则直率而自信,展现了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果断与智慧。两个故事的对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也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从历史价值上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在政治动荡中的生存智慧与价值观。列子与商鞅的选择,代表了道家与法家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的不同态度,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本文也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士人在这种环境中的艰难处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明智部-列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