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真卿李揆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真卿李揆-原文

安禄山反,破东都,遣段子光传李憕、卢奕、蒋清首,以徇河北。

真卿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斩光而藏三首。

李尚书揆素为卢杞所恶,用为入蕃会盟使。

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

帝恻然,杞曰:“和戎当择练朝事者,非揆不可,揆行,则年少于揆者,后无所避矣。”(边批:佞口似是。)

揆不敢辞。

揆至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真卿李揆-译文

安禄山反叛,攻破了东都洛阳,派遣段子光带着李憕、卢奕、蒋清的首级,到河北地区示众。

颜真卿欺骗众将说:“我向来认识李憕等人,这些首级都不是他们的。”于是斩杀了段子光,并将三个首级藏了起来。

李揆尚书一向被卢杞所厌恶,被任命为出使吐蕃的会盟使。

李揆以年老为由推辞,担心死在路上,无法完成使命。

皇帝感到同情,卢杞却说:“与吐蕃和亲应当选择熟悉朝廷事务的人,非李揆不可。如果李揆去了,那么比他年轻的人以后就没有借口推辞了。”(旁批:奸佞之言听起来似乎有理。)

李揆不敢再推辞。

李揆到了吐蕃,酋长问他:“听说唐朝有一位第一人李揆,您是不是他?”

李揆害怕被扣留,于是欺骗他说:“那个李揆怎么肯来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真卿李揆-注解

安禄山反:安禄山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东都:指唐朝的东都洛阳,是当时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段子光:唐朝将领,安禄山叛乱期间的人物。

李憕、卢奕、蒋清:唐朝官员,安禄山叛乱期间被杀害。

真卿:颜真卿,唐朝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以忠贞不屈著称。

李尚书揆:李揆,唐朝官员,曾任尚书,以文才和政绩闻名。

卢杞:唐朝宰相,以奸诈和排挤忠良著称。

入蕃会盟使:指被派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外交谈判的使者。

佞口似是:指卢杞的言辞虽然听起来合理,但实际上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真卿李揆-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的政治动荡和人物命运。安禄山的叛乱不仅摧毁了东都洛阳,还导致了大量忠良之士的牺牲,如李憕、卢奕、蒋清等人。颜真卿在此情境下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通过欺骗手段保护了同僚的尊严,斩杀了叛军使者段子光,并藏匿了三位忠臣的首级,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机智。

另一方面,李揆的故事则揭示了唐朝官场的复杂与险恶。李揆因被卢杞所恶,被迫担任危险的入蕃会盟使。卢杞的言辞虽然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是为了排除异己,迫使李揆接受这一危险任务。李揆在蕃地的遭遇,尤其是面对酋长的询问时的机智应对,不仅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当时外交使节的艰难处境。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上的叛乱,更是对唐朝政治体制和道德伦理的严重挑战。颜真卿和李揆的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忠臣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官场的险恶与无奈。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有力,通过对话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如颜真卿的机智果断和李揆的无奈与聪明。历史价值上,这段记载为我们了解唐朝中期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对安史之乱期间的人物命运和官场生态的描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真卿李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8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