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常道-原文
颜常道曰:“某年河水围濮州,城窦失戒,夜发声如雷,须臾巷水没骭。
士有献衣袽之法,其要,取绵絮胎,缚作团,大小不一,使善泅卒沿城扪漏便塞之,水势即弭,众工随兴,城堞无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常道-译文
颜常道说:“有一年,河水泛滥包围了濮州城,城墙的漏洞没有及时修补,夜晚发出如雷的声音,不一会儿,街道上的水就淹到了小腿。
有士兵提出了用衣袽(一种布料)来堵漏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取棉絮做成的胎,绑成团,大小不一,让擅长游泳的士兵沿着城墙摸索漏洞并立即堵上,水势随即平息,工人们随后开始工作,城墙的垛口因此没有受到损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常道-注解
濮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历史上曾多次遭受黄河泛滥的影响。
城窦:城墙上的排水孔或暗渠,用于排放雨水或洪水,防止城墙被水浸泡损坏。
衣袽之法:一种古代防洪技术,利用棉絮等材料制作成团,用于堵塞城墙上的漏洞,防止洪水侵入。
绵絮胎:指用棉絮填充的团状物,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可塑性,适合用于堵塞漏洞。
善泅卒:擅长游泳的士兵,能够在水中灵活操作,执行防洪任务。
城堞:城墙上的矮墙或垛口,用于防御敌人的攻击,同时也是防洪的重要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颜常道-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古代濮州城在黄河泛滥时的防洪措施,展现了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智慧和应对能力。文中提到的‘衣袽之法’是一种创新的防洪技术,通过使用棉絮制作的团状物来堵塞城墙上的漏洞,有效地防止了洪水侵入。这种方法不仅简单实用,而且成本低廉,体现了古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材料解决问题。
此外,文中提到的‘善泅卒’也是防洪工作中的关键角色。这些擅长游泳的士兵能够在水中灵活操作,迅速找到并堵塞城墙上的漏洞,确保了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这种分工明确的防洪体系,反映了古代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组织能力和应急反应机制。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古代防洪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面对黄河这样的自然灾害时,古人并没有选择对抗,而是通过智慧和技巧,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述清晰,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古代防洪工作的场景。作者通过对‘衣袽之法’和‘善泅卒’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冷静和智慧,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防洪工作的紧张和有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记录了古代防洪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策略,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