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王戎-原文
王戎年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瞩见道旁李树,有子扳折,诸小儿竞走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试之果然。
〔评〕许衡少时,尝暑中过河阳,其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
曰:“人亡世乱,此无主矣。”
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边批:真道学。)
合二事观,戎为智,衡为义,皆神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王戎-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小孩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李子树,有小孩去摘李子,其他小孩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回答说:“树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试了一下,果然如此。
〔评论〕许衡小时候,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路上有梨树,大家都争着去摘梨吃,只有许衡独自坐在树下,神态自若。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去拿,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现在世道混乱,这些梨没有主人。”
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边批:真是道学。)
从这两件事来看,王戎是智慧的,许衡是讲道义的,他们都是神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王戎-注解
王戎:西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聪明才智著称。
许衡:元朝著名理学家,以道德修养和学识渊博闻名。
李树:李树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此处指路边的一棵李树。
梨:梨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离别、思念相联系,此处指路边的梨树。
道学:指宋明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心性之学,许衡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王戎-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小故事,展现了王戎和许衡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和道德修养。王戎的故事发生在他七岁时,与小伙伴们玩耍时看到路边的李树,其他孩子都争相去摘李子,而王戎却不动声色。他解释说,树在路边而果实众多,这李子必定是苦的。这一判断不仅显示了王戎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反映了他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许衡的故事则发生在他年轻时,炎热的夏天过河阳时,路边的梨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大家都争相摘梨解渴,而许衡却安然坐在树下。当被问及为何不摘梨时,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即使别人告诉他这是无主之物,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即使梨无主,自己的心也不能无主。这一回答深刻体现了许衡的道德自律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这两个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诲。王戎的智慧在于他能够通过表面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种洞察力是古代智者所推崇的。而许衡的故事则强调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即使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种精神在宋明理学中被高度推崇,许衡也因此被视为道德典范。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两个故事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话和行为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智慧和道德修养。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使故事生动有趣,也使得道德教诲更加深入人心。
历史价值方面,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智慧和道德的重视。王戎和许衡作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因为他们的个人成就,更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智慧和道德精神。这些故事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