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良-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
上在洛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
以问留侯,对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仇怨,故相聚谋反耳。”
上忧之。曰:“奈何?”
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上曰:“雍齿数窘我。”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
乃封齿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齿且侯。吾属无患矣。”
〔评〕温公曰:“诸将所言,未必反也。果谋反,良亦何待问而后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耳!”
袁了凡曰:“子房为雍齿游说,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继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
由前言,良为忠谋;由后言,良为罪案。
要之布衣称帝,自汉创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势必反。
帝所虑亦止此一著,良乘机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诸将之浮议顿息,不可谓非奇谋也!
若韩、彭俎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良-译文
汉高祖已经封赏了二十多位大功臣,但其余的将领们日夜争功,无法决定。
皇帝在洛阳的南宫,看到将领们常常坐在一起在沙地上私下交谈。
皇帝询问留侯(张良),留侯回答说:“陛下从平民起家,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现在成为了天子。但所封赏的都是旧友,所诛杀的都是仇敌,所以他们聚在一起谋划反叛。”
皇帝对此感到忧虑,问道:“那该怎么办?”
留侯说:“陛下生平最憎恨的人,群臣都知道,是谁最甚?”
皇帝回答:“雍齿多次让我难堪。”
留侯说:“现在情况紧急,先封赏雍齿,那么群臣每个人都会安心。”
于是皇帝封雍齿为什邡侯,群臣高兴地说:“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心了。”
〔评〕温公说:“将领们所说的话,未必是反叛。如果真的谋反,张良又何必等到被问才说呢?只是因为皇帝刚得天下,多次根据自己的爱憎进行赏罚。群臣常常有失望和自危的心理。所以张良借机进忠言,以改变皇帝的心意。”
袁了凡说:“张良为雍齿游说,使皇帝从此对功臣有了疑心,导致三大功臣相继被杀,未必不是一句话的祸害。”
从前面的角度看,张良是忠臣;从后面的角度看,张良是罪人。
总之,平民称帝,自汉朝开创了新局面,群臣都是并肩作战的人,如果失望自危,势必会反叛。
皇帝所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张良趁机点破,所以他的话容易入耳,将领们的流言蜚语立刻平息,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谋。
至于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张良又怎能预料到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良-注解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被封为留侯。
雍齿:刘邦的旧部,曾多次为难刘邦,后因张良的建议被封为什邡侯。
什邡侯:汉代封爵名,什邡为地名,今属四川省。
觖望:失望、不满。
韩、彭俎醢:指韩信和彭越,两人均为西汉开国功臣,后被刘邦诛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良-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封赏功臣时遇到的困境以及张良的巧妙应对。刘邦在封赏了二十多位大功臣后,其余将领因争功未决而心生不满,甚至暗中谋划反叛。张良通过建议刘邦封赏他最憎恨的雍齿,成功平息了群臣的不满情绪,稳定了政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汉初的政治生态和人际关系。刘邦作为布衣出身的皇帝,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功臣们因封赏不均而产生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叛乱。张良的智慧在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并通过封赏雍齿这一举措,巧妙地化解了危机。这不仅体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汉初统治者在处理功臣问题上的谨慎与权谋。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刘邦与张良之间的互动。刘邦的忧虑与张良的冷静形成了鲜明对比,张良的言辞简洁而有力,直击问题的核心。尤其是张良通过反问刘邦“谁最甚者”,引导刘邦自己说出雍齿的名字,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张良的机智,也使得刘邦更容易接受他的建议。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汉初政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刘邦作为开国皇帝,面临着如何平衡功臣利益与皇权稳固的难题。张良的建议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但从长远来看,刘邦对功臣的猜忌最终导致了韩信、彭越等功臣的悲剧结局。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皇权与功臣之间的矛盾,以及统治者如何在权力与信任之间寻找平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也揭示了汉初政治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张良的建议虽然在当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但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刘邦对功臣的猜忌与诛杀,也为汉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这段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权力、信任与人性深刻反思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