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咏徐达-原文
张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
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
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
众不敢讙。(边批:石敬瑭斩三十余人犹不止,泳乃不劳而定。)
上尝召徐中山王饮,迨夜,强之醉。
醉甚,命内侍送旧内宿焉。
旧内,上为吴王时所居也。
中夜,王酒醒,问宿何地,内侍曰:“旧内也。”
即起,趋丹陛下,北面再拜,三叩头乃出。
上闻之,大说。
〔评〕乖崖三呼,而军哗顿息;中山三叩头,而主信益坚。
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咏徐达-译文
张乖崖在成都担任守将,战乱之后,人心不安。
有一天举行大规模阅兵,刚开始,士兵们就高呼了三声。
张乖崖也下马,向东北方向望了望,回呼了三声,然后重新上马继续前行。
士兵们不敢再喧哗。(边批:石敬瑭斩杀了三十多人仍未能制止,而张乖崖却轻松地平息了。)
皇帝曾经召见徐中山王一起饮酒,直到深夜,强迫他喝醉。
徐中山王醉得很厉害,皇帝命令内侍送他到旧内休息。
旧内是皇帝还是吴王时的住所。
半夜,徐中山王酒醒,问自己住在哪里,内侍回答:“旧内。”
他立刻起身,快步走到丹陛下,面向北再次行礼,叩了三个头才离开。
皇帝听说后,非常高兴。
〔评〕张乖崖的三声高呼,立刻平息了军队的喧哗;徐中山王的三次叩头,使皇帝对他的信任更加坚定。
在紧急情况下能有如此大的决断,不仅仅是恪守谨慎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咏徐达-注解
张乖崖:张乖崖,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成都知府,以严明著称。
成都:成都,位于今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历史上多次成为地方政权的中心。
兵火之余:指战争或动乱之后,社会秩序尚未恢复,人心不稳的状态。
嵩呼:古代军队中的一种欢呼仪式,表示对将领的尊敬和支持。
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以严酷手段镇压叛乱著称。
徐中山王:徐达,明朝开国功臣,封中山王,以忠诚和军事才能闻名。
旧内: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通常具有特殊的历史和象征意义。
丹陛:古代宫殿前的红色台阶,象征皇权和尊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张咏徐达-评注
本文通过两个历史故事,展现了古代将领和臣子在关键时刻的智慧和忠诚。张乖崖在成都兵乱之后,通过大阅和三呼的仪式,迅速稳定了军心,平息了可能的哗变。这一行为不仅显示了他的威严和领导力,也反映了他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和果断行动。相比之下,石敬瑭的严酷手段虽然也能达到镇压叛乱的目的,但往往伴随着更大的社会动荡和人心惶惶。
徐中山王的故事则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礼仪的重视。他在醉酒后得知自己宿于旧内,立即起身向丹陛叩拜,这一行为不仅表达了他对皇帝的尊敬,也显示了他对礼仪的严格遵守。这种忠诚和礼仪的结合,使得皇帝对他的信任更加坚定。
这两个故事共同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将领和臣子如何在复杂和动荡的环境中,通过智慧和忠诚来维护秩序和稳定。张乖崖的三呼和徐中山王的三叩头,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他们的行为在仓促间展现了极大的主张和决断力,远非简单的恪守礼仪所能比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忠诚、礼仪和智慧的重视。将领和臣子不仅需要具备军事和政治才能,还需要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礼仪的尊重。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无数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行为准则。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成功地刻画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张乖崖的威严和果断,徐中山王的忠诚和礼仪,都在短短几句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历史价值上,这两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策略的窗口。通过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将领和臣子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历史经验和智慧,对于今天的政治和军事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