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宗典李穆昙永-原文
晋元帝叔父东安王繇,为成都王颖所害,惧祸及,潜出奔。
至河阳,为津吏所止,从者宗典后至,以马鞭拂之,谓曰:“舍长,官禁贵人,而汝亦被拘耶?”因大笑,由是得释。
宇文泰与侯景战,泰马中流矢,惊逸,泰坠地。
东魏兵及之,左右皆散。
李穆下马,以策击泰背,骂之曰:“笼东军士,尔曹主何在?”
追者不疑是贵人,因舍而过。
穆以马授泰,与之俱逸。
王廒之败,沙门昙永匿其幼子华,使提衣幞自随。
津逻疑之,昙永呵华曰:“奴子何不速行?”捶之数十,由是得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宗典李穆昙永-译文
晋元帝的叔父东安王繇,被成都王颖所害,担心祸患波及自己,便偷偷逃出。
到了河阳,被津吏拦住,随从宗典后来赶到,用马鞭轻轻拂拭他,说:“舍长,官府禁止贵人通行,你怎么也被拦住了?”于是大笑,因此得以释放。
宇文泰与侯景交战,宇文泰的马被流箭射中,受惊狂奔,宇文泰从马上摔下。
东魏的士兵追了上来,宇文泰的随从都四散逃开。
李穆下马,用马鞭击打宇文泰的背,骂道:“笼东的军士,你们的主人在哪里?”
追兵不怀疑他是贵人,于是放过了他。
李穆把马交给宇文泰,和他一起逃跑。
王廒战败后,僧人昙永藏匿了他的幼子华,让他提着衣包跟随自己。
巡逻的士兵怀疑他们,昙永呵斥华说:“奴才,怎么不快走?”并打了他几十下,因此得以逃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宗典李穆昙永-注解
晋元帝: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公元317年至323年在位。
东安王繇:晋元帝的叔父,名司马繇,封为东安王。
成都王颖:晋朝的宗室,名司马颖,封为成都王。
河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
津吏:古代管理渡口的官吏。
宗典:人名,晋元帝的随从。
宇文泰:北周的开国皇帝,公元557年至581年在位。
侯景:南北朝时期的军阀,曾发动侯景之乱。
李穆:北周的名将,宇文泰的部下。
王廒: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晋朝时期的官员。
沙门昙永:佛教僧人,昙永是其法号。
津逻:古代管理渡口的巡逻士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宗典李穆昙永-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三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战乱和政治动荡中,人们如何机智地应对危机,保全性命。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反映了古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生存智慧。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晋元帝的叔父东安王繇在成都王颖的迫害下,如何巧妙地利用随从宗典的机智,通过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危机。这不仅展示了宗典的机智,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第二个故事描述了北周名将宇文泰在战场上遭遇险境,李穆通过假装责骂宇文泰,成功迷惑了追兵,使宇文泰得以逃脱。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李穆的忠诚和机智,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将领与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沙门昙永如何通过假装责打王廒的幼子华,成功骗过了津逻的怀疑,保全了华的性命。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昙永的智慧和慈悲,也反映了佛教僧人在乱世中的重要作用。
这三个故事虽然简短,但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危机中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道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