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太史慈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太史慈-原文

太史慈在郡。

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

慈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则州吏才至,方求通。

慈问曰:“君欲通章耶?”

吏曰:“然。”

“章安在?题署得无误耶?”

因假章看,便裂败之,吏大呼持慈,

慈与语曰:“君不以相与,吾亦无因得败,祸福等耳,吾不独受罪,岂若默然俱去?”

因与遁还,郡章竟得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太史慈-译文

太史慈在郡中任职。

当时郡与州之间有了矛盾,是非曲直尚未分明,谁先上报谁就占优势。

这时州里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了,郡守担心落后,寻找可以派去的人。

太史慈被选中前往,他日夜兼程赶到洛阳,来到公车门,正好州里的官吏也刚到,正在请求通报。

太史慈问道:“您是要递交奏章吗?”

官吏回答:“是的。”

“奏章在哪里?题署有没有错误?”

于是太史慈借过奏章查看,随即撕毁了它,官吏大声呼喊抓住太史慈,

太史慈对他说:“您如果不给我看,我也没有机会撕毁它,祸福同当,我不会独自承担罪责,不如我们默默离开?”

于是他们一起逃回,郡里的奏章最终得以顺利上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太史慈-注解

太史慈:东汉末年名将,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以勇猛著称,曾为孙策效力。

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县或市。

州: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比郡大,相当于现代的省。

曲直:是非对错,指事情的真相或正义与否。

公车门:古代官署的大门,特指朝廷的官署。

章:指公文、奏章,古代官员向朝廷报告或请求的文书。

裂败:撕毁、破坏,此处指太史慈撕毁州吏的奏章。

遁还:悄悄返回,指太史慈与州吏一同离开洛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太史慈-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讲述了太史慈在郡守与州官发生矛盾时,如何机智地处理问题,最终使郡守的奏章得以顺利上呈的故事。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东汉末年官场的复杂性和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郡与州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地方权力斗争的缩影。太史慈作为郡守的代表,肩负着维护郡守利益的重任,他的行动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系到整个郡的利益。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太史慈的机智与果断。太史慈在公车门前与州吏的对话,既表现了他的冷静与机智,也展现了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他通过撕毁州吏的奏章,巧妙地化解了郡守的危机,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既大胆又巧妙,充分体现了太史慈的智慧与胆识。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太史慈的个人事迹,也反映了东汉末年官场的腐败与混乱。郡守与州官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当时政治腐败、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太史慈的行为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但也暴露了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

最后,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勇双全”的价值观念。太史慈不仅勇猛善战,而且机智过人,他的行为既是对个人能力的展示,也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他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智慧与勇气,也得益于对局势的准确把握和对时机的巧妙利用。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展现了太史慈的智慧与胆识,同时也反映了东汉末年官场的复杂性与腐败现象。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太史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