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司马遹-原文
司马遹晋惠帝太子遹。
自幼聪慧,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乃牵帝衣入暗中。
帝问其故,对曰:“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
时遹才五岁耳,帝大奇之。
尝从帝观豕牢,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杀以养士,而令坐费五谷?”
帝抚其背曰:“是儿当兴吾家。”
后竟以贾后谗废死,谥愍怀。
吁,真可愍可怀也!
〔评〕此智识人,何以不禄?
噫!斯人而禄也,司马氏必昌,而天道僭矣。
遹谥愍怀。
而继惠世者,一怀一愍,马遂革而为牛,天之巧于示应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司马遹-译文
司马遹是晋惠帝的太子。
他从小就聪明,有一次宫中夜间失火,武帝登上楼观望火势,太子却拉着武帝的衣袖躲到暗处。
武帝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太子回答说:“夜晚突然发生火灾,应该防备意外,不能让火光暴露皇帝的位置。”
当时司马遹才五岁,武帝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有一次,他跟随武帝去看猪圈,对武帝说:“猪很肥,为什么不杀了它们来供养士兵,反而让它们白白浪费粮食?”
武帝拍着他的背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振兴我们的家族。”
然而后来司马遹因为贾后的谗言被废黜并死去,谥号为愍怀。
唉,真是令人怜悯和怀念啊!
〔评论〕这样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福禄?
唉!如果这样的人能得到福禄,司马家族一定会兴盛,但天道却似乎有些反常。
司马遹的谥号是愍怀。
而继承惠帝的人,一个是怀帝,一个是愍帝,司马家族最终被取代,变成了牛姓,这是天意巧妙的预示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司马遹-注解
司马遹: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子,自幼聪慧,但因贾后的谗言被废黜并最终死亡。
晋惠帝: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衷,以昏庸无能著称。
武帝: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遹的祖父。
贾后:晋惠帝的皇后,以权谋和残忍著称,是司马遹被废黜的主要推手。
愍怀:司马遹的谥号,’愍’表示哀怜,’怀’表示怀念,反映了他悲惨的命运和后人对他的同情。
豕牢:养猪的地方,古代常用来比喻低贱或污秽的环境。
五谷:古代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主要粮食作物,泛指粮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司马遹-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司马遹的聪慧和早熟,以及他悲惨的命运。首先,司马遹在五岁时就能在火灾中冷静地引导武帝避开危险,显示出他超越年龄的智慧和胆识。其次,他在参观豕牢时提出的建议,不仅显示了他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心,也反映了他对资源利用的深刻理解。这些事迹都预示着他有成为明君的潜质。
然而,司马遹的聪慧和潜力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他最终因贾后的谗言被废黜并死亡。这一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晋朝政治腐败和宫廷斗争的缩影。司马遹的谥号’愍怀’,既是对他个人命运的哀怜,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黑暗的控诉。
从历史的角度看,司马遹的故事反映了晋朝皇权继承的脆弱性和宫廷政治的残酷性。他的早逝不仅是晋朝的损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能的转折点的丧失。如果司马遹能够顺利继位,晋朝的历史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司马遹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主德行和智慧的重视。他的早慧和悲剧命运,成为了后人评价君主和讨论天命、人事关系的重要案例。通过对司马遹的记述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史家对于理想君主的期待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