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剃髭剃发-原文
宋李迪美须髯,御试日,梦剃削俱尽。
占者曰:“剃者,替也,解元是刘滋,今替滋矣。”
果状元及第。
曹确判度支,亦有台辅之望,或梦剃发为僧,心甚恶之,
有一士善占梦,确召而诘之。
此士曰:“前贺侍郎,旦夕必登庸;出家者,剃度也,度、杜同音,必代杜为相矣。”
无何。杜相出镇江西,而确大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剃髭剃发-译文
宋朝的李迪有一把漂亮的胡须,在参加御试的那天,他梦见自己的胡须被剃光了。
解梦的人说:“剃须意味着替代,解元是刘滋,现在你要替代刘滋了。”
果然,李迪中了状元。
曹确担任度支判官,也有成为宰相的希望,但他梦见自己剃发为僧,心里非常不安,
有一个擅长解梦的人,曹确召他来询问。
这个解梦的人说:“先恭喜侍郎,很快就要升官了;出家的人要剃度,度和杜同音,你一定会代替杜成为宰相。”
不久,杜相被派去镇守江西,而曹确果然被任命为宰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剃髭剃发-注解
李迪:宋代官员,以其美须髯著称。
御试: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剃削:剃去胡须和头发,象征改变或替代。
占者:解梦或占卜的人。
解元: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通常指乡试的第一名。
刘滋:宋代人物,与李迪同时期,可能为李迪的竞争对手。
状元及第: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指殿试的第一名。
曹确:宋代官员,曾任度支判官。
台辅:指宰相或高级官员的职位。
剃发为僧:剃去头发成为僧人,象征放弃世俗地位。
占梦:解释梦境以预测未来。
登庸:指被任命为高官。
剃度:佛教中剃去头发成为僧人的仪式。
杜相:指杜姓的宰相,具体人物不详。
出镇江西:被派往江西地区担任地方长官。
大拜:指被任命为宰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剃髭剃发-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梦境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中国对梦境解释的重视以及梦境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第一个故事讲述了李迪在御试前梦见自己的须髯被剃去,占者解释这意味着他将替代刘滋成为解元,最终李迪果然成为状元。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中人们对梦境的迷信,认为梦境可以预示考试结果。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曹确梦见自己剃发为僧,感到不祥,但占梦者解释这意味着他将替代杜姓宰相成为新的宰相。最终,杜相被派往江西,曹确果然被任命为宰相。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梦境解释的巧妙,还反映了古代官场中权力更替的微妙关系。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梦境的重视,认为梦境是神灵或命运给予的暗示。这种信仰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科举考试和官场晋升等关键时刻,人们往往会寻求占梦者的帮助来解读梦境。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两个故事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对比,突出了梦境解释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同时,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两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和官场晋升的实际情况,还揭示了古代社会对梦境解释的迷信和依赖。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古代中国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