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备-原文
曹公素忌先主。
公尝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适雷震,因谓公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评〕相传曹公以酒后畏雷,闲时灌圃轻先主,卒免于难。
然则先主好结牦,焉知非灌圃故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备-译文
曹操一向忌惮刘备。
曹操曾经从容地对刘备说:“如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而已!袁绍那些人,根本不值一提!”
刘备正在吃饭,听到这话,手中的勺子和筷子都掉了下来。
正好这时雷声大作,刘备于是对曹操说:“圣人说过,迅雷和狂风都会引起人的警觉。确实有道理啊。一声雷的威力,竟然能让人如此震惊。”
〔评〕传说曹操因为酒后害怕雷声,平时喜欢在园子里浇花种菜,以此来轻视刘备,最终避免了灾祸。
然而刘备喜欢结交豪杰,又怎么知道这不是他浇花种菜的智慧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备-注解
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国的实际建立者。
先主: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
使君: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此处指刘备。
操:曹操的自称。
本初:指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匕箸:古代餐具,匕为匙,箸为筷子。
迅雷风烈必变:出自《论语·乡党》,意指遇到迅雷烈风,君子应当表现出敬畏之情。
结牦:指刘备善于结交贤士,牦指贤士。
灌圃:指曹操在闲暇时喜欢种植花草,此处暗指曹操的隐忍和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备-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三国志》或相关史书,描述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一次对话,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曹操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来试探刘备,显示出他的自信和权谋。刘备在听到曹操的话后,因震惊而失匕箸,随后以‘迅雷风烈必变’来解释自己的失态,既表现了他的机智,也反映了他对曹操的敬畏。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和智慧。曹操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刘备的忌惮,而刘备的反应则显示了他的谦逊和机智。这种对话在古代政治中常见,是权力斗争中的一种心理战术。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张力,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曹操的自信和权谋,刘备的机智和谦逊,都在短短几句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历史价值上,这段对话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曹操和刘备作为当时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互动和对话对后世理解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如礼仪、智慧和权谋等,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