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伯温-原文
高祖方欲刑人,刘伯温适入,亟语之梦:“以头有血而土傅之,不祥,欲以应之。”
公曰:“头上血,‘眾’字也,傅以土,得众且得土也,应在三日。”
上为停三日待之,而海宁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伯温-译文
高祖正准备处决犯人,刘伯温正好进来,急忙告诉高祖他的梦:“梦见头上流血,然后用土敷上,这是不祥之兆,想要应验这个梦。”
刘伯温说:“头上的血,是‘众’字的意思,用土敷上,意味着得到众人和土地,这个梦应在三天之内。”
高祖因此暂停了三天等待,结果海宁投降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伯温-注解
高祖: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故称高祖。
刘伯温:即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明初第一谋士’。
刑人:指执行刑罚,此处特指朱元璋准备处决某人。
梦:指朱元璋所做的梦,梦中预示某种征兆。
眾:古汉字,意为‘众’,表示多数人或群众。
傅以土:傅,意为覆盖、涂抹;土,指泥土。此处指梦中头上有血并用土覆盖的情景。
海宁: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明朝时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刘伯温-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史料,记载了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的一段对话,展现了刘伯温的智慧与朱元璋的信任。故事发生在朱元璋准备处决某人时,刘伯温及时出现,并根据朱元璋的梦境进行解读,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杀戮。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古人认为梦境是上天对人间事务的预示,尤其是帝王将相的梦境往往被视为国家大事的征兆。刘伯温通过解读梦境,将‘头有血而土傅之’解释为‘眾’字,并进一步引申为‘得众且得土’,预示朱元璋将在三日内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土地的归附。这种解读不仅展现了刘伯温的博学与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对文字象征意义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戏剧性。朱元璋的梦境充满神秘色彩,而刘伯温的解读则显得逻辑严密、寓意深远。尤其是‘头上血,眾字也,傅以土,得众且得土也’这一句,既是对梦境的解释,也是对未来的预言,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明初政治生态的特点。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虽然以铁腕手段治国,但对刘伯温这样的谋士极为信任。刘伯温的智慧不仅帮助朱元璋化解了潜在的危机,也巩固了朱元璋的统治地位。同时,这段记载也体现了明初文人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刘伯温作为‘明初第一谋士’,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此外,这段文字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告诫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冷静思考,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刘伯温通过解读梦境,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杀戮,还为朱元璋赢得了民心,这种智慧与谋略值得后人学习。
总之,这段文字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展现了刘伯温的智慧与朱元璋的信任,也反映了明初政治生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