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侯叔献-原文
熙宁中,睢阳界中发汴堤淤田。
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人力不可制。
时都水丞侯叔献莅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使人亟治堤陷。
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
众皆伏其机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侯叔献-译文
在熙宁年间,睢阳地区开始挖掘汴堤以淤积田地。
汴水突然暴涨,堤防多处损坏塌陷,人力无法控制。
当时都水丞侯叔献前来视察工程,发现上游数十里处有一座古城,便紧急决开汴堤,将水引入古城中,下游因此干涸,随即派人迅速修复堤防的塌陷部分。
第二天,古城中的水满了,汴水重新流动,而堤防的塌陷部分已经修复完毕,随后慢慢堵塞古城决口,内外水位持平,水流停止,决口瞬间被堵住。
大家都佩服他的机智和敏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侯叔献-注解
熙宁:北宋时期宋神宗的年号,时间为1068年至1077年。
睢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
汴堤:汴河(今河南开封附近的黄河支流)的堤坝,用于防洪和灌溉。
淤田:因河流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农田,通常土地肥沃。
汴水:汴河的水流,汴河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水丞:古代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
侯叔献:北宋时期的官员,以治水闻名。
古城:指古代废弃的城池,此处指废弃的城池遗址。
涸:水流干涸,指水位下降或水流停止。
机敏:机智敏捷,形容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捷智部-侯叔献-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宋熙宁年间,睢阳地区汴堤因汴水暴涨而损坏,都水丞侯叔献机智应对的故事。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次危机处理,展现了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智慧与应变能力。
首先,文本反映了北宋时期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汴河作为北宋的经济命脉之一,其堤坝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汴堤的损坏不仅威胁到农田,还可能引发更大的洪灾。因此,侯叔献的及时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文本通过侯叔献的机智处理,展现了古代官员在水利工程中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侯叔献发现汴堤损坏后,迅速利用上游的古城遗址作为临时蓄水池,将汴水引入古城,使下游水位下降,从而为修复堤坝争取了时间。这种利用自然地形和废弃设施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了古人在水利工程中的高超智慧。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侯叔献的举措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危机,还通过迅速修复堤坝,确保了汴河的长期稳定运行。这种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能力。侯叔献的形象通过其行动得以生动展现,无需过多的修饰,便能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机敏与果断。这种叙事手法在古文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古代史传文学的简洁与凝练。
最后,这段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北宋时期的一次水利工程事件,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策略。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后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