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杨神庙台阁-原文
枫桥杨神庙,九月迎台阁。
十年前迎台图,台阁而已;自骆氏兄弟主之,一以思致文理为之。
扮马上故事二三十骑,扮传奇一本,年年换,三日亦三换之。
其人与传奇中人必酷肖方用,全在未扮时一指点为某似某,非人人绝倒者不之用。
迎后,如扮胡梿者,直呼为胡梿,遂无不胡梿之,而此人反失其姓。
人定,然后议扮法。
必裂缯为之。
果其人其袍铠须某色、某缎、某花样,虽匹锦数十金不惜也。
一冠一履,主人全副精神在焉。
诸友中有能生造刻画者,一月前礼聘至,匠意为之,唯其使。
装束备,先期扮演,非百口叫绝又不用。
故一人一骑,其中思致文理,如玩古董名画,勾一勒不得放过焉。
土人有小小灾祲,辄以小白旗一面到庙禳之,所积盈库。
是日以一竿穿旗三四,一人持竿三四走神前,长可七八里,如几百万白蝴蝶回翔盘礴在山坳树隙。
四方来观者数十万人。
市枫桥下,亦摊亦篷。
台阁上马上,有金珠宝石堕地,拾者,如有物凭焉不能去,必送还神前;
其在树丛田坎间者,问神,辄示其处,不或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杨神庙台阁-译文
枫桥的杨神庙,在九月迎接台阁。十年前迎接台阁的图画,仅仅是台阁的模型;自从骆氏兄弟负责管理后,一切都按照思考后的文理来制作。他们会装扮成二三十个骑马的故事人物,扮演一本传奇剧,每年都会更换,三天内也会更换三次。这些扮演者与传奇剧中的人物必须非常相似,全靠在未装扮时,用手指一点就能确定谁像谁,不是让人人笑得前仰后合的人不用。
迎神之后,就像扮演胡梿的人,直接称呼为胡梿,于是没有人不称呼为胡梿,而这个人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姓。等到天黑下来,才开始讨论扮演的方法。一定要用丝绸来做。如果某人的袍子、铠甲需要某种颜色、某种绸缎、某种图案,即使一匹绸缎价值数十金也毫不吝啬。一顶帽子、一双鞋子,主人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这些上面。如果有朋友中擅长雕刻绘画的,一个月前就会被礼聘过来,精心制作,只为了使用他们。装束准备齐全后,提前进行扮演,如果不是让所有人都叫绝,就不会使用。
因此,每个人和每匹马,其中的思考和文理,就像欣赏古董名画一样,一笔一划都不能放过。当地人有小小的灾祸,就会拿着一面小白旗到庙里祈求消灾,积累起来的白旗堆满了仓库。
那一天,用一根杆子穿过三四面旗子,一个人拿着杆子前后跑动,长度可达七八里,就像几百万只白蝴蝶在山坳和树缝中飞翔盘旋。四面八方来观看的人有数十万。在枫桥下面,既有摊位也有帐篷。台阁上骑马的人,如果有金珠宝石掉在地上,捡起的人,就像有东西附身一样无法离去,一定要送回到神前;如果在树丛和田坎之间,询问神明,就会指示其位置,绝对不会出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杨神庙台阁-注解
枫桥杨神庙:枫桥杨神庙是指位于枫桥的供奉杨神的庙宇,杨神在民间信仰中通常指的是地方保护神或具有特殊神力的神祇。
九月迎台阁:九月迎台阁是指每年的九月举行的一种迎神活动,台阁是一种装饰华丽、通常由人力抬着巡游的楼阁。
迎台图:迎台图可能是指迎神时描绘的图像或图案,用来装饰台阁。
台阁而已:台阁而已意味着台阁本身是迎神活动中的主要元素。
骆氏兄弟:骆氏兄弟可能是指主持迎神活动的骆姓兄弟二人。
思致文理:思致文理可能是指精心构思和设计的文辞和图案。
扮马上故事:扮马上故事指的是在迎神活动中扮演的故事,通常是通过装扮成特定的角色来讲述。
传奇一本:传奇一本可能是指一本讲述传奇故事的书籍,用于指导扮演的内容。
扮胡梿者:扮胡梿者指的是扮演胡梿角色的演员,胡梿可能是一种传说中的角色或动物。
人定:人定指的是夜幕降临,人们准备就绪。
裂缯:裂缯是指将布料撕裂,可能是指制作服饰时的一种特殊工艺。
匹锦:匹锦是指一匹锦缎,锦缎是一种高级的丝织品,常用于制作华美的服饰。
生造刻画:生造刻画可能是指创造性地设计和雕刻。
禳之:禳之是指通过某种仪式或方法来消除灾祸。
小白旗:小白旗是一种颜色为白色的旗帜,通常用于特定的仪式或祈求。
回翔盘礴:回翔盘礴形容白蝴蝶在空中盘旋飞舞的景象。
市枫桥下:市枫桥下指的是枫桥附近的市集。
金珠宝石:金珠宝石是指贵重的金属和宝石,常用于装饰。
物凭:物凭可能是指某种附身或灵异现象。
示其处:示其处是指指示或显示某个地方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杨神庙台阁-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枫桥杨神庙九月迎台阁的盛况,通过对迎台仪式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民间信仰的虔诚与热闹。
首句‘枫桥杨神庙,九月迎台阁’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喜庆的氛围。
‘十年前迎台图,台阁而已’说明迎台仪式已有十年历史,台阁的装饰虽简单,但足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自骆氏兄弟主之,一以思致文理为之’表明迎台仪式的组织者骆氏兄弟注重仪式的文理和创意,使得仪式更加精致。
‘扮马上故事二三十骑,扮传奇一本,年年换,三日亦三换之’描绘了迎台仪式中的角色扮演,每年更换不同的故事和传奇,体现了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人与传奇中人必酷肖方用,全在未扮时一指点为某似某,非人人绝倒者不之用’强调了角色扮演的真实性和表演者的技艺,非技艺高超者不得参与。
‘迎后,如扮胡梿者,直呼为胡梿,遂无不胡梿之,而此人反失其姓’描绘了角色扮演者的投入和观众的沉浸感,使得角色与扮演者融为一体。
‘人定,然后议扮法。必裂缯为之。果其人其袍铠须某色、某缎、某花样,虽匹锦数十金不惜也’反映了迎台仪式的严谨性和对细节的重视,不惜重金以彰显仪式的庄重。
‘一冠一履,主人全副精神在焉’说明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主办者的用心和对神灵的敬畏。
‘诸友中有能生造刻画者,一月前礼聘至,匠意为之,唯其使’描绘了迎台仪式中工匠的技艺和创意,使得仪式更加生动。
‘装束备,先期扮演,非百口叫绝又不用’再次强调了仪式的精致和表演者的技艺。
‘故一人一骑,其中思致文理,如玩古董名画,勾一勒不得放过焉’将迎台仪式比作欣赏古董名画,强调了仪式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土人有小小灾祲,辄以小白旗一面到庙禳之,所积盈库’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实用性,人们将迎台仪式视为祈福消灾的途径。
‘是日以一竿穿旗三四,一人持竿三四走神前,长可七八里,如几百万白蝴蝶回翔盘礴在山坳树隙’生动地描绘了迎台仪式的壮观场面,如梦如幻。
‘四方来观者数十万人。市枫桥下,亦摊亦篷’说明迎台仪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市集热闹非凡。
‘台阁上马上,有金珠宝石堕地,拾者,如有物凭焉不能去,必送还神前;其在树丛田坎间者,问神,辄示其处,不或爽’描绘了迎台仪式中的神秘现象,体现了民间信仰的神秘性和不可解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