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严助庙-原文
陶堰司徒庙,汉会稽太守严助庙也。
岁上元设供,任事者,聚族谋之终岁。
凡山物粗粗(虎、豹、麋鹿、獾猪之类),海物噩噩(江豚、海马、鲟黄、鲨鱼之类),陆物痴痴(猪必三百斤,羊必二百斤,一日一换。鸡、鹅、凫、鸭之属,不极肥不上贡),水物哈哈(凡虾、鱼、蟹、蚌之类,无不鲜活),羽物毨毨(孔雀、白鹇、锦鸡、白鹦鹉之属,即生供之),毛物毧毧(白鹿、白兔、活貂鼠之属,亦生供之),洎非地(闽鲜荔枝、圆眼、北苹婆果、沙果、文官果之类)、非天(桃、梅、李、杏、杨梅、枇杷、樱桃之属,收藏如新撷)、非制(熊掌、猩唇、豹胎之属)、非性(酒醉、蜜饯之类)、非理(云南蜜唧、峨眉雪蛆之类)、非想(天花龙蜓、雕镂瓜枣、捻塑米面之类)之物,无不集。
庭实之盛,自帝王宗庙社稷坛亹所不能比隆者。
十三日,以大船二十艘载盘軨,以童崽扮故事,无甚文理,以多为胜。
城中及村落人,水逐陆奔,随路兜截,转折看之,谓之“看灯头”。
五夜,夜在庙演剧,梨园必倩越中上三班,或雇自武林者,缠头日数万钱。
唱《伯喈》、《荆钗》,一老者坐台下,对院本,一字脱落,群起噪之,又开场重做。
越中有“全伯喈”、“全荆钗”之名起此。
天启三年,余兄弟携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
到庙蹴术,张大来以“一丁泥”“一串珠”名世。
球着足,浑身旋滚,一似粘麰有胶、提掇有线、穿插有孔者,人人叫绝。
剧至半,王岑汾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
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
遂解维归。
戏场气夺,锣不得响,灯不得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严助庙-译文
陶堰司徒庙,是汉朝会稽太守严助的庙宇。每年上元节时,负责这件事的人会聚集家族商量一整年。山里的动物如老虎、豹子、麋鹿、獾猪等,海里的动物如江豚、海马、鲟鱼、鲨鱼等,陆地上的动物如猪(必须重三百斤,羊必须重二百斤,每天更换一次。鸡、鹅、鸭等,如果不是特别肥沃就不上贡),水里的动物如虾、鱼、蟹、蚌等,都是新鲜的,羽毛动物如孔雀、白鹇、锦鸡、白鹦鹉等,是活着的供品,毛皮动物如白鹿、白兔、活貂鼠等,也是活着的供品。至于非本土的(如福建的荔枝、圆眼、北方的苹果、沙果、文官果等)、非天生的(如桃、梅、李、杏、杨梅、枇杷、樱桃等,保存得像刚摘的一样)、非人工制作的(如熊掌、猩唇、豹胎等)、非自然的(如酒醉、蜜饯等)、非理性的(如云南的蜜唧、峨眉的雪蛆等)、非想象中的(如天花龙蜓、雕刻的瓜果、捏塑的米面等)物品,无不齐全。庭院里的果实丰盛,即使是帝王的宗庙、社稷坛也无法与之相比。
十三日那天,用二十艘大船装载着盘子,由童男童女扮演故事人物,内容没有太多文采,以数量多取胜。城中和村落的人们,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纷纷前来观看,沿路拦截,转弯看去,称之为‘看灯头’。五天夜里,在庙里上演戏剧,必定请越中上三班的梨园子弟,或者雇佣自武林的人,赏钱每天数万。
演唱《伯喈》、《荆钗》,一位老者坐在台下,对院本,一个字脱落,大家起来喧哗,又重新开始。越中有‘全伯喈’、‘全荆钗’的名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天启三年,我和我的兄弟带着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等人去观看。到了庙里,看到张大来以‘一丁泥’、‘一串珠’而闻名。球一着地,全身旋转滚动,就像粘了麦子有胶、提了线、穿了孔一样,每个人都为之叫绝。戏演到一半,王岑扮演汾李三娘,杨四扮演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演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演咬脐,串演《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不可言,又再次引起大家的赞叹。于是我们解缆回家。戏场气氛热烈,锣声无法响亮,灯光无法明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严助庙-注解
陶堰司徒庙:位于中国古代的陶堰地区,是纪念汉代会稽太守严助的庙宇。
汉会稽太守严助:严助是汉代的一位官员,曾任会稽太守,会稽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岁上元设供:岁上元指的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设供即设立供品。
山物粗粗:指山中的野生动物,如虎、豹、麋鹿、獾猪等。
海物噩噩:指海中的生物,如江豚、海马、鲟鱼、鲨鱼等。
陆物痴痴:指陆地上的动物,如猪、羊等,要求重量达到一定标准。
水物哈哈:指水中的生物,如虾、鱼、蟹、蚌等,要求鲜活。
羽物毨毨:指鸟类,如孔雀、白鹇、锦鸡、白鹦鹉等,要求是活体。
毛物毧毧:指毛皮动物,如白鹿、白兔、貂鼠等,要求是活体。
洎非地:指非本地出产的水果,如闽鲜荔枝、圆眼、北苹婆果、沙果、文官果等。
非天:指非自然生长的水果,如桃、梅、李、杏、杨梅、枇杷、樱桃等。
非制:指非正规制作的珍稀食材,如熊掌、猩唇、豹胎等。
非性:指非正常食物,如酒醉、蜜饯等。
非理:指非正常来源的食物,如云南蜜唧、峨眉雪蛆等。
非想:指非实际存在的物品,如天花龙蜓、雕镂瓜枣、捻塑米面等。
盘軨:古代的一种圆形的托盘。
童崽:指儿童。
故事:指戏剧中的情节。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这里指戏剧的情节和道理。
越中上三班:越中指的是越地,上三班是指越地中最好的三个戏班。
武林:指当时的杭州,武林是杭州的古称。
缠头:指戏曲演员的报酬。
梨园: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院本: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
全伯喈:指完整的《伯喈》戏剧。
全荆钗:指完整的《荆钗》戏剧。
天启三年:天启是明朝的一个年号,三年指的是公元1623年。
蹴术:古代的一种杂技。
一丁泥:一种杂技表演,表演者用脚踩泥。
一串珠:一种杂技表演,表演者用脚踢珠。
粘麰:一种粘性的谷物。
科诨曲白:指戏曲中的对白和曲调。
筋髓:指戏曲表演的精髓。
解维归:解开船缆回家,这里指结束观赏后回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严助庙-评注
陶堰司徒庙,汉会稽太守严助庙也。岁上元设供,任事者,聚族谋之终岁。
此句点明了陶堰司徒庙的历史背景,它是一座纪念汉代会稽太守严助的庙宇。‘岁上元设供’说明每年元宵节时,都会有盛大的祭祀活动,而‘任事者,聚族谋之终岁’则反映了举办这样一场盛会的准备工作之繁琐和耗时,需要全族人的共同努力和周密策划。
凡山物粗粗(虎、豹、麋鹿、獾猪之类),海物噩噩(江豚、海马、鲟黄、鲨鱼之类),陆物痴痴(猪必三百斤,羊必二百斤,一日一换。鸡、鹅、凫、鸭之属,不极肥不上贡),水物哈哈(凡虾、鱼、蟹、蚌之类,无不鲜活),羽物毨毨(孔雀、白鹇、锦鸡、白鹦鹉之属,即生供之),毛物毧毧(白鹿、白兔、活貂鼠之属,亦生供之),洎非地(闽鲜荔枝、圆眼、北苹婆果、沙果、文官果之类)、非天(桃、梅、李、杏、杨梅、枇杷、樱桃之属,收藏如新撷)、非制(熊掌、猩唇、豹胎之属)、非性(酒醉、蜜饯之类)、非理(云南蜜唧、峨眉雪蛆之类)、非想(天花龙蜓、雕镂瓜枣、捻塑米面之类)之物,无不集。
这段文字描绘了祭祀活动中所用的祭品之丰富和珍贵。从山珍海味到陆禽水族,从水果到珍稀动物,再到各种非地非天、非制非性的物品,无一不备,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祭祀的重视和对神灵的虔诚。同时,这种列举的手法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庭实之盛,自帝王宗庙社稷坛亹所不能比隆者。
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陶堰司徒庙祭祀活动的盛大程度,即使是帝王宗庙社稷坛也无法与之相比,进一步突出了其特殊地位和影响力。
十三日,以大船二十艘载盘軨,以童崽扮故事,无甚文理,以多为胜。
这里描述了元宵节祭祀活动中的具体场景,大船装载着各种祭品,童崽们扮演着各种故事角色,虽然文理不甚严谨,但以数量取胜,展现了热闹非凡的场面。
城中及村落人,水逐陆奔,随路兜截,转折看之,谓之“看灯头”。
此句描绘了人们对于祭祀活动的热烈响应,无论是城中还是村落,人们都纷纷前来观看,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五夜,夜在庙演剧,梨园必倩越中上三班,或雇自武林者,缠头日数万钱。
这段文字描述了祭祀活动中的戏剧表演,梨园弟子们从越中或武林聘请而来,表演技艺高超,吸引了大量观众,甚至愿意支付高额的缠头费。
唱《伯喈》、《荆钗》,一老者坐台下,对院本,一字脱落,群起噪之,又开场重做。
这里提到了具体的戏剧曲目《伯喈》和《荆钗》,以及观众对于表演的反馈。一位老者坐在台下,对表演中的院本(一种戏剧形式)提出了批评,引起了观众的骚动,最终重新开始表演,体现了观众对于戏剧艺术的关注和鉴赏能力。
越中有“全伯喈”、“全荆钗”之名起此。
这句话说明了《伯喈》和《荆钗》在越地非常有名,这种戏剧表演形式也因之而闻名。
天启三年,余兄弟携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
这里提到了作者兄弟在天启三年(1623年)观看这场祭祀活动的经历,以及当时参与表演的演员名单,展现了作者对于这场活动的亲身感受。
到庙蹴术,张大来以“一丁泥”“一串珠”名世。
这句话描述了演员张大来的技艺,他以“一丁泥”和“一串珠”的技艺而闻名,这些技艺可能是某种特殊的舞蹈或表演形式。
球着足,浑身旋滚,一似粘麰有胶、提掇有线、穿插有孔者,人人叫绝。
这段文字对张大来的表演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他的表演技巧高超,让人叫绝。
剧至半,王岑汾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
这里列举了剧中角色的扮演者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展现了当时戏剧表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
这句话对剧中的科诨(即戏剧中的幽默)和曲白(即戏剧中的唱词和念白)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妙趣横生,深入人心。
遂解维归。戏场气夺,锣不得响,灯不得亮。
这句话总结了作者观看完祭祀活动后的感受,戏场的气氛非常热烈,以至于锣声和灯光都无法正常进行,反映了当时活动的热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