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原文

儿时跨苍头颈,犹及见王新建灯。

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

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

余见《水浒传》‘灯景诗’有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尽灯理。

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

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

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为闽中二尹,抚台委其造灯,选雕佛匠,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

灯成而抚台已物故,携归藏椟中。

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余酬之五十金,十不当一,是为主灯。

遂以烧珠、料丝、羊角、剔纱诸灯辅之。

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采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

更用粗铁线界划规矩,匠意出样,剔纱为蜀锦,墁其界地,鲜艳出人。

耳金岁供镇神,必造灯一些,灯后,余每以善价购之。

余一小傒善收藏,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

又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

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

鼓吹弦索,厮养臧获,皆能为之。

有苍头善制盆花,夏间以羊毛炼泥墩,高二尺许,筑‘地涌金莲’,声同雷炮,花盖亩余。

不用煞拍鼓饶,清吹唢呐应之,望花缓急为唢呐缓急,望花高下为唢呐高下。

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

余敕小傒串元剧四五十本。

演元剧四出,则队舞一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

其间浓淡繁简松实之妙,全在主人位置。

使易人易地为之,自不能尔尔。

故越中夸灯事之盛,必曰‘世美堂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译文

小时候,我还能够跨过苍头颈,看到王新建的灯。那些灯都非常珍贵和华丽,无论是珠灯还是料丝灯,甚至是羊角灯,也都是精心描绘的金色细画,并且用缨络罩住。即使挂上上百盏灯,也还需要拿着蜡烛才能行走,真是太闷了。我看到了《水浒传》中的‘灯景诗’,里面说:‘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这已经说尽了灯的道理。我认为灯不在乎多,关键是求一盏亮灯。我每次放灯,都会用像椽子一样的大蜡烛,专门让人剪掉灯灰,所以灯光可以照亮重重院墙,没有一处看不见。十年前,村里有个叫李某的人,是闽中的二尹,抚台委托他制作灯,他挑选了雕刻佛像的工匠,工艺精巧,制作了十盏灯,用了两年时间。灯做好后,抚台已经去世,他就把灯带回家中收藏。又过了大约十年,他知道了我也喜欢灯,就把灯送给了我,我给了他五十两银子,这还不到他灯的一半,那是主灯。于是我用烧珠、料丝、羊角、剔纱等各色灯来辅助它。还有个朋友叫夏耳金,他剪裁彩纸做成花朵,工艺巧夺天工,用冰纱罩住,有如烟笼芍药的意境。他还用粗铁线划出规矩,工匠的创意由此而出,剔纱做成蜀锦,铺在界地上,鲜艳得让人惊叹。耳金每年都会为神像制作灯,灯做好后,我总是以高价购买。我有一个小僮子擅长收藏,即使是纸灯也十年不会坏,所以我的灯越来越多。又从南京得到了赵士元的夹纱屏风和灯带几副,都是鬼斧神工,绝对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灯节之夜,拿出这些灯,便是一件盛事。鼓乐弦索,仆役奴仆,都能参与其中。有一个苍头擅长制作盆花,夏天用羊毛和泥做成墩子,高约两尺,制作‘地涌金莲’,声音如同雷炮,花朵覆盖了一亩多。不用鼓点、锣鼓,只用清吹唢呐来伴奏,根据花朵的缓急来调整唢呐的缓急,根据花朵的高低来调整唢呐的高低。灯如果不演剧,那么灯的意境就不会浓郁;然而如果没有队舞和鼓乐,那么灯的气氛也不会活跃。我命令小僮子串演了四五十本元曲。演四出元曲,就有一场队舞,一场鼓乐,一场弦索。其中浓淡、繁简、松实之妙,全在于主人的安排。如果换个人换个地方来做,自然就做不到这样了。所以越中夸赞灯会的盛况,一定会说‘世美堂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注解

苍头:指年轻的仆人,这里指擅长制作盆花的仆人。

王新建灯:指王新建制作的灯笼,王新建可能是一位灯笼制作高手。

珠灯料丝:珠灯,即用珠子装饰的灯笼;料丝,指用丝线编织的灯笼。

羊角灯:用羊角制作的灯笼,羊角灯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灯笼形式。

描金细画:在灯笼上用金色描绘精细的图案。

缨络罩:装饰华丽的灯笼罩。

秉烛而行:手持蜡烛行走,形容夜晚行走或举行活动。

《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罗贯中编著,讲述了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故事。

灯景诗:关于灯笼景色的诗歌。

如椽大烛:非常粗大的蜡烛,如椽,指屋梁上支撑屋脊的横木。

烬煤:燃烧后的灰烬和煤炭。

闽中二尹:指在福建中部的县尹,即县的长官。

抚台:古代对巡抚的尊称,巡抚是明清时期地方的高级官员。

物故:去世。

藏椟中:藏在柜子里。

夏耳金:指人名,夏耳金可能是一位擅长制作灯笼的人。

剔纱:一种用纱网制成的灯笼。

蜀锦:四川出产的精美丝织品,常用于装饰。

镇神:供奉神灵,以求神灵保佑。

鼓吹弦索:指打击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指用于灯笼活动的音乐。

厮养臧获:指仆役和奴隶。

地涌金莲:一种装饰性的盆景,模仿莲花从地面生长出来的样子。

煞拍鼓饶:指各种打击乐器,煞拍指鼓点。

清吹唢呐:指清音的唢呐演奏。

元剧:元朝时期的戏剧,即元曲。

世美堂灯:指世美堂制作的灯笼,世美堂可能是一个制作灯笼的世家或品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元宵节灯会的盛况,通过对灯饰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风俗和审美情趣。

首句‘儿时跨苍头颈,犹及见王新建灯’勾起了作者对童年记忆的回忆,同时也点明了灯会的年代背景。

‘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这一句,通过‘贵重华美’、‘描金细画’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灯饰的精致和华丽。

‘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表现了灯会规模之大,灯火辉煌,但同时也带来了行走的困扰。

‘余见《水浒传》‘灯景诗’有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尽灯理。’作者引用《水浒传》中的诗句,进一步阐释了灯会的意境。

‘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体现了作者对灯会的审美追求,即不在于灯的数量,而在于灯的光彩和意境。

‘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这一句,展现了作者对灯会的精心准备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为闽中二尹,抚台委其造灯,选雕佛匠,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讲述了造灯的过程,以及造灯者的技艺和用心。

‘灯成而抚台已物故,携归藏椟中’反映了灯饰的制作周期之长,以及作者对灯饰的珍视。

‘余酬之五十金,十不当一,是为主灯’说明了作者对李某所赠灯饰的重视,以及其价值。

‘遂以烧珠、料丝、羊角、剔纱诸灯辅之’展示了灯饰的多样性,以及作者对灯饰的丰富。

‘耳金岁供镇神,必造灯一些,灯后,余每以善价购之’反映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对灯饰的喜爱。

‘余一小傒善收藏,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表现了作者对灯饰的收藏和珍惜。

‘又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展现了灯饰的神奇和独特。

‘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反映了灯会对于人们来说的重要意义。

‘鼓吹弦索,厮养臧获,皆能为之’描绘了灯会期间的欢乐氛围。

‘有苍头善制盆花,夏间以羊毛炼泥墩,高二尺许,筑‘地涌金莲’,声同雷炮,花盖亩余’展现了灯会期间的独特景观。

‘不用煞拍鼓饶,清吹唢呐应之,望花缓急为唢呐缓急,望花高下为唢呐高下’反映了灯会期间的表演形式。

‘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强调了灯会中表演和音乐的重要性。

‘余敕小傒串元剧四五十本’说明了作者对灯会表演的重视。

‘演元剧四出,则队舞一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展现了灯会期间的表演形式。

‘其间浓淡繁简松实之妙,全在主人位置’反映了灯会主人对灯会氛围的掌控。

‘使易人易地为之,自不能尔尔’强调了灯会举办地点和氛围的独特性。

‘故越中夸灯事之盛,必曰‘世美堂灯’’总结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世美堂灯会的赞美之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7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