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齐景公墓花樽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齐景公墓花樽-原文

霞头沈佥事宦游时,有发掘齐景公墓者,迹之,得铜豆三,大花樽二。

豆朴素无奇。

花樽高三尺,束腰拱起,口方而敞,四面戟楞,花纹兽面,粗细得款,自是三代法物。

归乾刘阳太公,余见赏识之,太公取与严,一介不敢请。

及宦粤西,外母归余斋头,余拂拭之,为发异光。

取浸梅花,贮水,汗下如雨,逾刻始收,花谢结子,大如雀卵。

余藏之两年,太公归自粤西,稽复之,余恐伤外母意,亟归之。

后为驵侩所啖,竟以百金售去,可惜!

今闻在歙县某氏家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齐景公墓花樽-译文

霞头沈佥事在宦游的时候,有人发掘了齐景公的墓,沈佥事追踪调查,找到了三个铜豆和两个花樽。铜豆看起来很朴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花樽高有三尺,腰部收紧,顶部呈拱形,口部方形且开阔,四面有像戟一样的棱角,上面有花纹和兽面图案,粗细适中,符合夏商周三代的标准器物。

这些器物被带回了乾刘阳太公那里,我看到后非常喜欢,太公拿去给严某看,我连一丁点都不敢请求。等到我在粤西做官时,外祖母回到我的书房,我擦拭这些器物,它们发出了奇异的光芒。我把它们浸泡在梅花水中,水像雨一样滴落,过了一会儿才停止,梅花凋谢后结出了果实,大小像雀蛋。

我收藏了这些器物两年,太公从粤西回来后,我再次检查,我担心伤害到外祖母的感情,急忙把它们还给了她。后来这些器物被一个中间人吃掉了,最终以一百金的价格卖掉了,真是可惜!现在听说它们在歙县某氏的家庙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齐景公墓花樽-注解

沈佥事:沈佥事指的是沈姓的佥事,佥事是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副职官员,负责辅助正职官员处理政务。

宦游:宦游指的是官员出外游历,有时也指官员因公出差。

齐景公: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名姜杵臼,在位期间,齐国国力强盛。

铜豆:铜豆是一种古代的青铜器,用于盛放食物。

花樽:花樽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表面常装饰有花纹。

束腰拱起:束腰拱起是形容器物腰部收紧,向上弯曲的形状。

戟楞:戟楞是指戟的刃部,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形似戈,但刃部较长。

三代法物:三代法物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传下来的礼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乾刘阳太公:乾刘阳太公是指乾县刘姓的太公,太公是对老年男性的尊称。

外母:外母是指妻子的母亲,即岳母。

斋头:斋头是指书斋或书房。

汗下如雨:汗下如雨形容水珠或液体像雨一样连续不断地滴落。

雀卵:雀卵是指麻雀的卵,这里用来形容小而圆的东西。

稽复:稽复是指查证、核实。

驵侩:驵侩是指古代负责买卖、运输等商业活动的中间人。

啖:啖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吃掉。

歙县:歙县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县,以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著称。

家庙:家庙是指家族供奉祖先的庙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齐景公墓花樽-评注

霞头沈佥事宦游时,有发掘齐景公墓者,迹之,得铜豆三,大花樽二。

此句描绘了沈佥事在宦游途中,偶遇发掘齐景公墓的机会,从中获得铜豆三枚和大花樽两件古物。‘宦游’一词暗示了沈佥事身份的特殊性,‘发掘’则体现了古代对墓葬的重视和对文物的研究。‘迹之’则表达了沈佥事对古墓的探寻过程,以及对文物的珍视态度。

豆朴素无奇。

‘豆’在此处指的是铜豆,‘朴素无奇’四字形容铜豆外观平凡无奇,没有过多的装饰。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器物的审美观念,即注重实用而非华饰。

花樽高三尺,束腰拱起,口方而敞,四面戟楞,花纹兽面,粗细得款,自是三代法物。

此句对花樽的形制进行了详细描述。‘花樽’即装饰有花纹的酒器,‘束腰拱起’描绘了其造型,‘口方而敞’说明了其开口的设计。‘四面戟楞’和‘花纹兽面’则展示了其装饰的精细和古风。‘粗细得款’表明了工艺的精湛,‘三代法物’则表明了其历史价值,暗示了这是来自夏、商、周三代的古物。

归乾刘阳太公,余见赏识之,太公取与严,一介不敢请。

‘归乾刘阳太公’表明了花樽归入刘阳太公之手。‘余见赏识之’说明沈佥事对花樽的欣赏。‘太公取与严’则表达了太公对花樽的重视,‘一介不敢请’则反映了沈佥事对太公的尊敬和谦逊。

及宦粤西,外母归余斋头,余拂拭之,为发异光。

‘及宦粤西’说明沈佥事后来到了粤西地区。‘外母归余斋头’描述了沈佥事将花樽带回自己的住所。‘拂拭之’表现了沈佥事对花樽的保养,‘为发异光’则形容了花樽在擦拭后散发出奇异的光芒,这可能是因为铜器表面氧化形成的特殊光泽。

取浸梅花,贮水,汗下如雨,逾刻始收,花谢结子,大如雀卵。

此句描绘了沈佥事用花樽进行的一次实验。将花樽浸泡在梅水中,水珠如雨般落下,可能是因为梅水的酸性作用,使得铜器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花谢结子’表明了梅花的代谢过程,‘大如雀卵’则形象地描述了结子的大小。

余藏之两年,太公归自粤西,稽复之,余恐伤外母意,亟归之。

‘余藏之两年’说明沈佥事将花樽收藏了两年。‘太公归自粤西’表明太公从粤西归来。‘稽复之’可能是指太公对花樽进行了检查。‘余恐伤外母意’表达了沈佥事对母亲的关心,‘亟归之’则表示沈佥事急于将花樽归还。

后为驵侩所啖,竟以百金售去,可惜!今闻在歙县某氏家庙。

‘后为驵侩所啖’意味着花樽最终被一个贪婪的人所觊觎。‘竟以百金售去’揭示了花樽的价值,‘可惜’表达了沈佥事对失去花樽的遗憾。‘今闻在歙县某氏家庙’则说明了花樽的最终去向,也暗示了其珍贵性。整段文字通过对花樽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文物的珍视、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美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齐景公墓花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7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