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韵山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韵山-原文

大父至老,手不释卷,斋头亦喜书画、瓶几布设。

不数日,翻阅搜讨,尘堆砚表,卷帙正倒参差。

常从尘砚中磨墨一方,头眼入于纸笔,潦草作书牛家蝇头细字。

日晡向晦,则携卷出帘外,就天光爇烛,檠高光不到纸,辄倚几携书就灯,与光俱俯,每至夜分,不以为疲。

常恨《韵府群玉》、《五车韵瑞》寒俭可笑,意欲广之。

乃博采群书,用淮南“大小山”义,摘其事曰《大山》,摘其语曰《小山》,事语已详本韵而偶寄他韵下曰《他山》,脍炙人口者曰《残山》,总名之曰《韵山》。

小字襞积,烟煤残楮,厚如砖块者三百余本。

一韵积至十余本,《韵府》、《五车》不啻千倍之矣。

正欲成帙,胡仪部青莲携其尊人所出中秘书,名《永乐大典》者,与《韵山》正相类,大帙三十余本,一韵中之一字犹不尽焉。

大父见而太息曰:‘书囊无尽,精卫衔石填海,所得几何!’

遂辍笔而止。

以三十年之精神,使为别书,其博洽应不在王弇州、杨升庵下。

今此书再加三十年,亦不能成,纵成亦力不能刻。

笔冢如山,只堪覆瓿,余深惜之。

丙戌兵乱,余载往九里山,藏之藏经阁,以待后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韵山-译文

祖父到了老年,手从不离书本,书斋里也喜欢摆放书画和瓶几。没过多久,翻阅和搜集,书桌上堆满了灰尘,书籍摆放得歪歪斜斜。

经常从灰尘中取出一方砚台磨墨,然后用笔在纸上潦草地写些蝇头小字。到了傍晚时分,就拿着书卷走出帘外,在天光下点烛,烛光高照不到纸张,就靠在几案上拿着书靠近灯光,和烛光一起低头,常常到深夜还不觉得累。

常常对《韵府群玉》、《五车韵瑞》这两本书的简陋和可笑感到遗憾,想要扩充它们。于是广泛收集各种书籍,用淮南的‘大小山’的意义,摘录其中的内容叫做《大山》,摘录其中的语言叫做《小山》,事情和语言都已经详细地按照韵脚分类,偶尔放在其他韵脚下的叫做《他山》,广为流传的叫做《残山》,总称它们为《韵山》。小字堆叠,烟煤和破损的纸张,堆积起来像砖块一样,有三百多本。一个韵脚就能积累到十几本,《韵府》、《五车》的规模不亚于它们的千倍。

正准备整理成书,胡仪部青莲带着他父亲出的中秘书《永乐大典》来,和《韵山》的内容非常相似,大书有三十多本,一个韵脚中的一个字都没有写完。祖父看到后叹息说:‘书海无涯,精卫鸟含石填海,又能得到多少呢!’于是放下笔不再继续。

用三十年的精力,如果用来写别的书,其广博和深入应该不会在王弇州、杨升庵之下。现在这本书再加上三十年,也无法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无力去印刷。笔下的字堆得像山一样,只能用来盖瓮,我非常惋惜。

丙戌年发生战乱,我把书带到九里山,藏在藏经阁里,等待后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韵山-注解

大父:指作者的祖父,是对长辈的尊称。

手不释卷:形容勤奋好学,书本不离手。

斋头:指书斋,即读书的地方。

书画:指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

瓶几布设:指书斋中的瓶花和几案上的布置,是文人雅士书斋中的常见装饰。

翻阅搜讨:指翻看书籍,进行研究和搜寻。

尘堆砚表:指砚台表面覆盖着灰尘,表示书斋中书籍众多。

卷帙:指书籍,帙是书卷的意思。

参差:形容不齐,这里指书籍摆放得杂乱。

磨墨一方:指磨制一块墨。

头眼入于纸笔:形容全神贯注地书写。

潦草作书:指书写字迹潦草。

牛家蝇头细字:形容字迹非常细小,如同牛家的蝇头。

日晡向晦:指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爇烛:点燃蜡烛。

檠:指书桌的支撑柱。

就天光爇烛:在天光不足时点燃蜡烛。

广之:扩大它,指扩大书籍的内容。

淮南:指汉朝的淮南王刘安,其著作《淮南子》影响深远。

大小山:指《淮南子》中的“大山”和“小山”,此处指书中摘录的内容。

摘其事曰《大山》:摘录书中事实称为《大山》。

摘其语曰《小山》:摘录书中语言称为《小山》。

他山:指其他山,这里指其他韵的书籍。

残山:指内容残缺不全的书籍。

《韵山》:作者整理的书籍集名。

小字襞积:指小字书籍叠放成堆。

烟煤残楮:指因长期使用而变黑的纸张。

厚如砖块者三百余本:指书籍堆叠得像砖块一样厚,共有三百多本。

《永乐大典》:明代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收录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胡仪部青莲:指作者的朋友胡仪部,青莲是他的字。

尊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胡仪部的父亲。

中秘书:指国家藏书。

辍笔而止:停止写作。

王弇州: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字弇州。

杨升庵:指明代文学家杨慎,字升庵。

丙戌兵乱:指明朝嘉靖年间的丙戌之乱。

九里山:指藏书的地点。

藏经阁:指存放经书的楼阁,这里指存放书籍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韵山-评注

古文开篇便描绘了一位老者对书籍的热爱,’大父至老,手不释卷’,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老人对书籍的执着与依赖。’斋头亦喜书画、瓶几布设’,则进一步展现了老人对艺术品的鉴赏与喜爱,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不数日,翻阅搜讨,尘堆砚表,卷帙正倒参差’,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老人沉浸在书籍海洋中的情景,砚台上的尘埃堆积,书籍摆放得杂乱无章,却不妨碍老人的阅读热情。

‘常从尘砚中磨墨一方,头眼入于纸笔,潦草作书牛家蝇头细字’,这里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老人的书写习惯、字迹的精细都跃然纸上,展现了一位老学者的日常。

‘日晡向晦,则携卷出帘外,就天光爇烛,檠高光不到纸,辄倚几携书就灯,与光俱俯,每至夜分,不以为疲’,这段描述展现了老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阅读的执着,即使夜深人静,他依然坚持阅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常恨《韵府群玉》、《五车韵瑞》寒俭可笑,意欲广之’,这句话反映了老人对现有书籍的不满,他渴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这种追求进步的精神值得肯定。

‘乃博采群书,用淮南‘大小山’义,摘其事曰《大山》,摘其语曰《小山》,事语已详本韵而偶寄他韵下曰《他山》,脍炙人口者曰《残山》,总名之曰《韵山’》,这一段详细介绍了老人编纂《韵山》的过程,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文化积累。

‘小字襞积,烟煤残楮,厚如砖块者三百余本。一韵积至十余本,《韵府》、《五车》不啻千倍之矣’,这里的数字描写和对比,突出了《韵山》的浩瀚与丰富,展现了老人毕生的心血。

‘正欲成帙,胡仪部青莲携其尊人所出中秘书,名《永乐大典》者,与《韵山》正相类,大帙三十余本,一韵中之一字犹不尽焉’,这段话说明了老人在编纂《韵山》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即《永乐大典》的问世。

‘大父见而太息曰:‘书囊无尽,精卫衔石填海,所得几何!’遂辍笔而止’,老人的感慨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无尽追求和对个人能力的自我认知,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学者面对知识浩瀚时的无奈。

‘以三十年之精神,使为别书,其博洽应不在王弇州、杨升庵下。今此书再加三十年,亦不能成,纵成亦力不能刻。笔冢如山,只堪覆瓿,余深惜之’,这段话揭示了老人对自己著作未能完成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世学者的期望。

‘丙戌兵乱,余载往九里山,藏之藏经阁,以待后人’,最后这句话展现了老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后世的期望,他将自己的著作藏于藏经阁,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韵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7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