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绍兴灯景-原文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
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
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
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六。
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
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
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
庵堂寺观以木架作柱灯及门额,写“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
佛前红纸荷花琉璃百盏,以佛图灯带间之,熊熊煜煜。
庙门前高台,鼓吹五夜。
市廛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
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
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
乡村夫妇多在白日进城,乔乔画画,东穿西走,曰“钻灯棚”,曰“走灯桥”,天晴无日无之。
万历间,父叔辈于龙山放灯,称盛事,而年来有效之者。
次年,朱相国家放灯塔山。
再次年,放灯蕺山。
蕺山以小户效颦,用竹棚,多挂纸魁星灯。
有轻薄子作口号嘲之曰:“蕺山灯景实堪夸,葫筿芋头挂夜叉。若问搭彩是何物,手巾脚布神袍纱。”
由今思之,亦是不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绍兴灯景-译文
绍兴的灯景之所以被全国称赞,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竹子、灯笼和蜡烛都很便宜。因为便宜,所以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也因为便宜,所以家家户户都以不能制作灯笼为耻。所以从大路到狭窄的巷子,到处都有灯笼和棚子。棚子是用两根竹竿搭在桥上,中间横放一根竹竿,挂上一盏雪灯和六个灯笼球。大街上可能有上百个这样的棚子,小巷中可能有十个。从巷口往里看,灯笼层层叠叠,色彩鲜艳,飘洒而下,也足以打动人心。
十字路口搭起木制的棚子,挂上一盏大灯,俗称为‘呆灯’,上面画有《四书》、《千家诗》的故事,或者写着灯谜,周围的人围起来猜谜。庵堂、寺庙和道观用木架做成柱子状的灯笼和门额,写着‘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佛像前有红纸荷花琉璃灯一百盏,用佛像灯带连接起来,灯火明亮。庙门前的高台上,五天都有音乐和吹打。市场上的店铺,像横街和轩亭、会稽县西桥,邻里之间约定,所以他们的灯笼特别多,还在这地方斗狮子灯,有音乐、歌唱和烟火,热闹非凡。
小街和狭窄的巷子里有空地,就会有人跳大头和尚,锣鼓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有人聚集观看。城中的妇女们大多结伴步行,去热闹的地方看灯;否则,大家小户就坐在门前,吃瓜子、糖豆,看着来来往往的男女,直到午夜才散去。
乡村的夫妇们大多在白天进城,东逛西逛,说是在‘钻灯棚’、‘走灯桥’,晴天几乎天天如此。万历年间,父亲和叔叔们在龙山放灯,被称为盛事,但近年来已经没有这种活动了。次年,朱相国家在灯塔山放灯。再下一年,在蕺山放灯。蕺山的小户人家模仿大户人家,用竹棚,挂了很多纸制的魁星灯。有轻薄的人写口号嘲笑他们说:‘蕺山灯景实在值得夸赞,葫芦芋头挂上夜叉。若问搭建彩灯是什么东西,手巾脚布神袍纱。’现在回想起来,也并不觉得不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绍兴灯景-注解
绍兴灯景:指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在元宵节期间盛行的灯饰景象,是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
海内所夸:海内,指天下、全国;所夸,被称道、被赞美。这里指绍兴的灯景在全国都很有名。
竹贱:竹贱,指竹子价格低廉,这里说明制作灯饰的原材料便宜,使得家家户户都能制作。
灯贱:灯贱,指灯饰价格低廉,与竹贱同理,说明灯饰的成本不高。
烛贱:烛贱,指蜡烛价格低廉,与竹贱、灯贱同理,说明蜡烛的成本不高。
贱:在这里指价格低廉,与上文中的竹贱、灯贱、烛贱意义相同。
家家可为之:家家都可以制作,说明这项活动普及,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家家以不能灯为耻:家家都以不会制作灯饰为耻,说明这项活动在当地受到重视。
庄逵:庄逵,指乡村中的大路。
穷檐曲巷:穷檐曲巷,指乡村中偏僻狭窄的街道。
棚:指搭建的简易架子,用于悬挂灯饰。
雪灯:雪灯,指用蜡烛或油灯制成的圆形灯,表面装饰有类似雪花图案。
灯球:灯球,指装饰有灯饰的球状物。
大街:指城市中的主要街道。
小巷:指城市中的次要街道。
十字街:指街道交叉形成十字的路口。
呆灯:指形状呆板的灯笼,这里可能是指大型灯笼。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
千家诗:指《千家诗》,是一部收录了许多诗歌的选集。
灯谜:指用灯饰来暗示谜底,供人猜解的游戏。
庵堂寺观:指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宫观。
琉璃:琉璃,一种古代的彩色玻璃制品,常用于装饰。
庙门前:指庙宇的前门。
鼓吹:指吹打乐器的音乐,常用于庆祝或仪式中。
市廛:市廛,指市场。
闾里:闾里,指乡里、邻里。
斗狮子灯:斗狮子灯,指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者手持狮子灯,模拟狮子的动作。
烟火:烟火,指烟花,一种燃放时会产生色彩缤纷效果的娱乐品。
大头和尚:大头和尚,指一种民间舞蹈,舞者头戴特制的大头套,模拟和尚的形象。
午夜方散:午夜,指深夜;方散,才散去,指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
万历间:万历,是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间即指万历年间。
龙山:龙山,指地名,具体位置未提及。
灯塔山:灯塔山,指地名,具体位置未提及。
蕺山:蕺山,指地名,具体位置未提及。
纸魁星灯:纸魁星灯,指用纸制作的魁星灯,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曲星,常用于祈求学业成功。
轻薄子:轻薄子,指轻浮浅薄的人。
葫芦芋头挂夜叉:葫芦芋头挂夜叉,指用葫芦、芋头等装饰的灯笼,这里是一种玩笑话。
搭彩:搭彩,指装饰、布置。
手巾脚布神袍纱:手巾脚布神袍纱,指用布料制作的装饰品,这里也是一种玩笑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绍兴灯景-评注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
此句开篇点题,绍兴灯景之所以闻名,并非因其灯饰的奢华,而是因为其材料之普通,价格之低廉。竹、灯、烛的廉价使得家家户户都能参与其中,这种平民化的特点使得绍兴灯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
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绍兴灯景的平民化特点。因为材料便宜,所以家家户户都能制作灯饰,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使得制作灯饰成为一种荣耀,而不制作灯饰则成为了一种耻辱。
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
此句描绘了绍兴灯景的普及程度。从庄逵(富贵人家)到穷檐曲巷(贫民区),无不挂灯、无不搭棚,展现了灯景的全民性。
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六。
此句具体描述了绍兴灯景的制作方法。以竹子搭建棚架,挂上雪灯和灯球,展现了灯景的简洁与朴素。
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
此句说明了绍兴灯景的规模。大街小巷的灯饰数量以百计、十计,展现了灯景的繁华。
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
此句描绘了绍兴灯景的视觉效果。从巷口回望巷内,灯饰层层叠叠,色彩鲜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
此句描述了十字街的灯景。木棚上挂有大灯,上面画有《四书》、《千家诗》的故事,或写有灯谜,供人猜射,增添了灯景的文化内涵。
庵堂寺观以木架作柱灯及门额,写“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
此句说明了庵堂寺观也参与了灯景的布置,体现了灯景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佛前红纸荷花琉璃百盏,以佛图灯带间之,熊熊煜煜。
此句描绘了佛前的灯饰,红纸荷花琉璃灯与佛图灯带相间,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庙门前高台,鼓吹五夜。
此句说明了庙门前的高台也布置了灯饰,并有鼓吹乐队的表演,增添了灯景的喜庆气氛。
市廛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
此句描述了市廛的灯景。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等地的灯饰非常盛况,还有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
此句说明了小街曲巷的灯景。有空地的地方就有人跳大头和尚,锣鼓声此起彼伏,吸引了众多观众。
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
此句描绘了城中妇女在元宵节的活动。她们要么步行前往热闹的地方看灯,要么在家门口与家人一起吃瓜子、糖豆,观赏往来的人群,直到午夜才散。
乡村夫妇多在白日进城,乔乔画画,东穿西走,曰“钻灯棚”,曰“走灯桥”,天晴无日无之。
此句描述了乡村夫妇在元宵节的活动。他们白天进城,穿梭于灯棚之间,被称为“钻灯棚”、“走灯桥”,这种习俗在晴朗的日子里尤为盛行。
万历间,父叔辈于龙山放灯,称盛事,而年来有效之者。
此句提到了万历年间在龙山放灯的盛事,以及后来效仿这一习俗的人。
次年,朱相国家放灯塔山。再次年,放灯蕺山。蕺山以小户效颦,用竹棚,多挂纸魁星灯。
此句说明了朱相国家在灯塔山放灯,以及蕺山效仿这一习俗,使用竹棚和纸魁星灯。
有轻薄子作口号嘲之曰:“蕺山灯景实堪夸,葫筿芋头挂夜叉。若问搭彩是何物,手巾脚布神袍纱。”由今思之,亦是不恶。
此句描述了有人对蕺山灯景的嘲讽,认为其过于简陋。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简陋的灯景也具有一定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