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目莲戏-原文
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
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
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
四围女台百什座,
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
大非情理。
凡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澥,
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札者万钱,
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
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
万余人齐声呐喊。
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
差衙官侦问,余叔自往复之,乃安。
台成,叔走笔书二对。
一曰:‘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
一曰:‘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待怎生?’
真是以戏说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目莲戏-译文
余蕴叔在演武场上搭建了一个大台子,挑选了徽州旌阳戏班中的三四十个身手敏捷、擅长相扑摔跤的戏子,来表演《目莲救母》这部戏,一共演了三天三夜。
四周搭建了女台,有上百个座位,戏子们在台上表演各种技艺,像是走钢丝、翻桌子、翻梯子、做倒立、模仿蜻蜓、跳跃坛台、跳跃石臼、跳绳、跳圈,还有窜火、窜剑等,这些表演都超出了常理。
戏中出现了各种神鬼形象,如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池,这些场景就像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一样,制作这些道具和纸张花费了上万钱,观众们看了都感到心惊胆战,在灯光下都显得像是鬼魂。
戏中的某些情节,比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有成千上万的人一起高声呐喊。
熊太守以为这是海盗突然来袭,惊慌起来,派衙门官员去侦查,余叔亲自去回应,大家才安定下来。
台子搭建完成后,余叔提笔写了两副对联。第一副是:‘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第二副是:‘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待怎生?’这真是通过戏剧来传达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目莲戏-注解
演武场:古代用于军事训练和表演武艺的场所。
徽州旌阳戏子:徽州旌阳地区出产的戏子,徽州旌阳是古代戏曲的发源地之一。
剽轻精悍:形容人动作敏捷,身手不凡。
能相扑跌打:指能够进行摔跤、打斗等武术表演。
搬演:表演、上演。
目莲:指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中的主角,此处可能指以目连故事为题材的戏剧。
女台:指供女性观众观看的看台。
百什座:指许多座位。
度索舞絙:一种舞蹈形式,表演者手持长绳进行表演。
翻桌翻梯:指表演者在桌子和梯子上进行翻转动作。
觔斗蜻蜓:指一种杂技表演,表演者进行倒立或翻转动作。
蹬坛蹬臼:指在坛子或臼子上进行跳跃等动作。
跳索跳圈:指在绳索或圆圈中进行跳跃。
窜火窜剑:指在火中或剑上进行跳跃。
天神地祇:指天地间的神灵。
牛头马面:指阴间的使者,牛头代表恶鬼,马面代表善鬼。
鬼母丧门:指阴间的鬼母,丧门是阴间的大门。
夜叉罗刹:指佛教中的恶鬼。
锯磨鼎镬:指古代酷刑中的刑具,如锯、磨、鼎、镬等。
刀山寒冰:指佛教中地狱的酷刑之一,刀山即刀刃堆积的山,寒冰即极寒之地。
剑树森罗:指佛教中地狱的酷刑之一,剑树即长满利剑的树。
铁城血澥:指佛教中地狱的酷刑之一,铁城即由铁制成的城市,血澥即血流成河。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以画地狱变相著称。
地狱变相:指描绘地狱景象的画作。
纸札:指书写用的纸张。
人心惴惴:形容人心中的恐惧和不安。
鬼色:指阴森恐怖的颜色或氛围。
套数:指戏曲中的曲调或剧目。
招五方恶鬼:指戏曲剧目名,内容可能涉及召唤各方恶鬼。
刘氏逃棚:指戏曲剧目名,内容可能涉及刘氏逃出棚户的故事。
海寇:指海盗。
差衙官侦问:指派遣衙门中的官员进行调查询问。
走笔:指挥笔书写。
二对:指两副对联。
幽明:指阴间和阳间。
道通昼夜:指修行者能够通达白天和夜晚,不受时间限制。
换姓移名:指改变姓名,隐藏身份。
下场去:指戏剧表演结束。
装神扮鬼:指演员在戏剧中扮演神鬼角色。
成佛作祖:指修行达到成佛或成祖的境界。
以戏说法:指通过戏剧表演来传达道理或教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目莲戏-评注
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
此句描绘了余蕴叔在演武场上搭建了一座大台,并精心挑选了徽州旌阳戏子中的剽悍、能相扑跌打的三四十人,连续三天三夜搬演《目莲救母》的故事。这里的‘剽轻精悍’与‘能相扑跌打’不仅形容了戏子的身手敏捷,也暗示了其演技的高超,为接下来的表演铺垫了基础。
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
这一句描述了戏台的四周有女台和百十座观众席,戏子在台上表演各种技艺,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甚至窜火窜剑,这些表演已经超出了常理,充满了惊险与刺激,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凡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澥,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札者万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
此句中,作者用一系列的神话形象和地狱场景来描绘戏台上的表演,如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等,这些形象让人联想到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既展现了戏台上的热闹非凡,又透露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为之费纸札者万钱’则是对戏台布置的奢华程度的夸张描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这种表演的重视和喜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则将观众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鬼魅的世界。
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戏台上的表演内容,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目,这些剧目以呐喊声为特色,吸引了万余名观众一同参与,形成了一种热闹非凡的氛围。
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差衙官侦问,余叔自往复之,乃安。
此句讲述了熊太守误以为海寇来袭,惊慌失措,派衙官去查问,余叔亲自前去解释,才平息了这场误会。这里不仅展示了戏台表演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氛围。
台成,叔走笔书二对。一曰:‘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一曰:‘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待怎生?’真是以戏说法。
最后,余叔在戏台建成后,题写了两副对联。第一副对联通过‘果证幽明’、‘善善恶恶随形答响’等词语,探讨了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的主题,暗示了戏台上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有着深刻的寓意。第二副对联则通过‘装神扮鬼’、‘成佛作祖’等词语,表达了对于人生和宗教信仰的思考,以及对于智慧和愚昧的对比。这两副对联既是对戏台表演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