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甘文台炉-原文
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
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
便用便火,莫如宣炉。
然近日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焉能办之?
北铸如施银匠亦佳,但粗夯可厌。
苏州甘回子文台,其拨蜡范沙,深心有法,而烧铜色等分两,与宣铜款致分毫无二,俱可乱真;
然其与人不同者,尤在铜料。
甘文台以回回教门不崇佛法,乌斯藏渗金佛,见即锤碎之,不介意,故其铜质不特与宣铜等,而有时实胜之。
甘文台自言佛像遭劫已七百尊有奇矣。
余曰:‘使回回国别有地狱,则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甘文台炉-译文
香炉最重要的是实用,尤其重要的是要耐高温。三代时期的青绿色香炉,一遇到火就会损坏,哥窑和汝窑也是如此。如果方便使用且能耐火,那就没有比宣德炉更好的了。但是,最近宣德炉的价格一炉要一百四五十两银子,哪里能买得起呢?北方的铸造师傅,像施银匠那样的人也做得很好,但他们的作品粗糙且令人讨厌。苏州的甘回子文台,他制作的香炉用拨蜡和范沙技术,内心工艺精湛,烧制的铜色和分量,与宣德铜炉完全一样,几乎可以乱真;然而,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更在于铜料。甘文台因为是回教徒,不崇拜佛教,所以看到渗金的佛像,就会立即打碎它,毫不介意,因此他的铜质不仅与宣德铜相当,有时甚至更胜一筹。甘文台自己说,他的佛像已经遭遇了七百多次的劫难。我说:“如果回教国家有另一个地狱,那倒可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甘文台炉-注解
香炉:古代用于燃烧香料、香草的容器,常用于宗教仪式或日常生活中,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
三代青绿:指夏、商、周三代时期的青绿色彩,这种颜色在古代中国非常珍贵,多用于宫廷和贵族的器物上。
哥、汝窑:指宋代著名的瓷器窑口,哥窑以青瓷闻名,汝窑以青瓷和青白瓷闻名,均为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宣炉:指明代宣德年间生产的铜香炉,以其精美的工艺和耐火的特性而著称。
宣铜:指宣德炉所用的铜料,这种铜料质地优良,是制作宣德炉的重要材料。
北铸:指北方地区铸造的铜器。
施银匠:指擅长银器制作的工匠。
粗夯:指铸造过程中工艺粗糙,不够精细。
苏州甘回子文台:指苏州地区的一位回回族工匠甘文台,他制作的文房四宝中的笔架、笔筒等工艺品非常有名。
拨蜡范沙:指一种制作工艺,通过拨蜡和范沙的方式制作出模具,再进行铸造。
渗金佛:指用金子装饰的佛像。
回回教门:指伊斯兰教,古代中国对伊斯兰教的称呼。
乌斯藏:指古代中国对西藏地区的称呼。
款致:指器物的款识,即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常用于表明器物的产地、年代、工匠等信息。
乱真:指模仿得非常逼真,几乎无法分辨真伪。
铜料:指制作铜器的铜原料。
回回国:指伊斯兰教国家,古代中国对伊斯兰教国家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甘文台炉-评注
此段古文首先点明了香炉的贵重之处,‘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一句,道出了香炉的实用性与耐火性是其价值之所在。在古代,香炉不仅是祭拜、仪式等活动的必备用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三句,指出了古代青瓷、哥窑、汝窑等瓷器在高温下容易损坏,说明了这些瓷器虽然精美,但在实用性和耐火性上存在不足。
‘便用便火,莫如宣炉’一句,将宣炉推崇为最佳选择,说明宣炉在实用性和耐火性上都达到了极致,符合古人对香炉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然近日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焉能办之’一句,反映了宣炉的高昂价格,使得普通百姓难以购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宣炉的珍贵。
‘北铸如施银匠亦佳,但粗夯可厌’一句,提到了北方铸造的香炉虽然也有一定价值,但质量较粗糙,不够精细,因此不被看好。
‘苏州甘回子文台,其拨蜡范沙,深心有法,而烧铜色等分两,与宣铜款致分毫无二,俱可乱真’一段,描述了苏州甘回子文台制作的香炉工艺精湛,与宣炉几乎无差别,能够以假乱真。
‘然其与人不同者,尤在铜料’一句,强调了甘文台香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铜料,这种铜料不仅与宣铜相当,有时甚至更胜一筹。
‘甘文台以回回教门不崇佛法,乌斯藏渗金佛,见即锤碎之,不介意,故其铜质不特与宣铜等,而有时实胜之’一段,讲述了甘文台因信仰原因,不崇佛法,对待渗金佛像的态度,这种信仰和态度也反映在他的铜料选择上,使得他的香炉铜质更加纯净。
‘甘文台自言佛像遭劫已七百尊有奇矣’一句,表明了甘文台制作佛像的数量之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技艺之高。
‘余曰:“使回回国别有地狱,则可。”’一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甘文台技艺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回回教信仰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