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曹山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曹山-原文

万历甲辰,大父游曹山,大张乐于狮子岩下。

石梁先生戏作山君檄讨大父,祖昭明太子语,谓若以管弦污我岩壑。

大父作檄骂之,有曰:‘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

石篑先生嗤石梁曰:‘文人也,那得犯其锋!不若自认,以‘残山剩水’四字摩崖勒之。’

先辈之引重如此。

曹石宕为外祖放生池,积三十余年,放生几百千万。

有见池中放光如万炬烛天,鱼虾荇藻附之而起,直达天河者。

余少时从先宜人至曹山庵作佛事,以大竹篰贮西瓜四,浸宕内。

须臾,大声起岩下,水喷起十余丈,三小舟缆断,颠翻波中,冲击几碎。

舟人急起视,见大鱼如舟,口欱四瓜,掉尾而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曹山-译文

万历甲辰年,我的祖父去游曹山,在狮子岩下大肆举办音乐和娱乐活动。石梁先生开玩笑地写了一篇檄文来讽刺我的祖父,引用了祖昭明太子的言语,说如果用音乐玷污了我的山岩。我的祖父回以檄文进行反驳,其中说:‘谁说鬼斧神工,实际上只是破坏了山山水水!’石篑先生嘲笑石梁说:‘文人啊,怎么能触怒他的锐气!不如自己承认错误,用‘残山剩水’四个字刻在山崖上。’先辈们对他的重视如此之深。

曹石宕是我外祖父的放生池,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放生了成千上万的生物。有人看到池中放出光芒,如同万束火炬照亮天空,鱼虾荇藻随着光芒一起升起,直冲向天河。

我小时候跟随先母宜人到曹山庵进行佛教仪式,用大竹篓装了四个西瓜,浸泡在宕池里。突然,从岩下传来巨大的声响,水喷涌起来有十几丈高,三只小船的缆绳断了,在波浪中翻覆,几乎被撞碎。船夫们急忙起来查看,看到一条大鱼,形状像船,口中咬着四个西瓜,摇着尾巴沉入水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曹山-注解

万历甲辰:万历甲辰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的干支纪年。

大父:大父指的是作者的祖父。

曹山:曹山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山脉或地名,在文中可能指的是作者祖父游历的地方。

狮子岩:狮子岩可能是一个山洞或岩石,文中描述的是祖父在此处大张乐。

石梁先生:石梁先生可能是指一个名叫石梁的文人,文中描述的是他戏作山君檄讨大父。

祖昭明太子语:祖昭明太子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一个太子,这里指的是他的话语。

管弦:管弦是指古代的乐器,这里比喻音乐。

岩壑:岩壑指山岩和山谷,这里指的是自然景观。

檄:檄是古代的一种公文,通常用于征召或命令。

石篑先生:石篑先生可能是指另一个名叫石篑的文人。

摩崖勒之:摩崖勒之是指刻在岩石上的文字,这里是指石篑先生建议将“残山剩水”四字刻在岩石上。

曹石宕:曹石宕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文中描述的是作者的外祖父在此处放生。

放生:放生是指将捕捉到的生物放回自然环境中。

天河:天河是指银河,这里比喻极高的天空。

先宜人:先宜人可能是指作者的祖母。

佛事:佛事是指佛教的仪式或活动。

大竹篰:大竹篰是指用竹子编成的容器。

西瓜:西瓜是一种水果,文中描述的是作者将西瓜放入竹篰中。

欱:欱是指用口吞咽或啜饮。

掉尾而下:掉尾而下是指尾巴摆动向下,这里形容大鱼吞食西瓜后游走的情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曹山-评注

万历甲辰,大父游曹山,大张乐于狮子岩下。

此句描绘了万历甲辰年,作者的祖父在曹山游玩,并在狮子岩下举行盛大乐会的场景。‘大父’是对祖父的亲昵称呼,‘大张乐于狮子岩下’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热闹非凡的场面,为后文的故事铺垫了背景。

石梁先生戏作山君檄讨大父,祖昭明太子语,谓若以管弦污我岩壑。

石梁先生以山君的身份发出檄文,指责祖父的乐声污染了岩壑。这里的‘山君’是一种比喻,将山中的神灵人格化,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祖昭明太子语’则表明了檄文的内容,‘若以管弦污我岩壑’一句,既体现了石梁先生对自然之美的尊重,也流露出对祖父行为的责备。

大父作檄骂之,有曰:‘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

祖父不甘示弱,以檄文回击石梁先生,并用‘鬼刻神镂’和‘残山剩水’这两个意象来形容曹山的自然美景。这里的‘鬼刻神镂’形容山石之美,‘残山剩水’则是对石梁先生檄文中‘污我岩壑’的反讽,既表达了祖父对曹山美景的热爱,也彰显了他的自信与豪迈。

石篑先生嗤石梁曰:‘文人也,那得犯其锋!不若自认,以‘残山剩水’四字摩崖勒之。’

石篑先生对石梁先生的檄文表示不屑,认为文人应该学会自嘲。他提出以‘残山剩水’四字摩崖勒之,既是对石梁先生的回应,也是对曹山美景的赞美。此句体现了文人之间的相互调侃与尊重,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共同热爱。

先辈之引重如此。

‘先辈’指的是祖父,‘引重’则表示祖父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句总结了前文的故事,强调了祖父在文坛的地位以及他在家族中的重要性。

曹石宕为外祖放生池,积三十余年,放生几百千万,有见池中放光如万炬烛天,鱼虾荇藻附之而起,直达天河者。

此句描述了曹石宕的历史和美景。‘曹石宕’是祖父放生的地方,‘放生’体现了作者家族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放光如万炬烛天’和‘鱼虾荇藻附之而起,直达天河者’则描绘了曹石宕的神奇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余少时从先宜人至曹山庵作佛事,以大竹篰贮西瓜四,浸宕内。

‘余’指的是作者自己,‘先宜人’则是对祖母的称呼。此句讲述了作者小时候跟随祖母到曹山庵做佛事,用大竹篰装西瓜放入宕中的情景,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伏笔。

须臾,大声起岩下,水喷起十余丈,三小舟缆断,颠翻波中,冲击几碎。

此句描写了曹石宕突然发生的奇观。‘大声起岩下’和‘水喷起十余丈’表现了水势的猛烈,‘三小舟缆断,颠翻波中,冲击几碎’则展现了这一奇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令人惊心动魄。

舟人急起视,见大鱼如舟,口欱四瓜,掉尾而下。

此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舟人’是船上的人,‘大鱼如舟’形象地描绘了鱼的大小,‘口欱四瓜’则展现了鱼捕食西瓜的情景。这一情节既神奇又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曹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