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湝杨津-原文
北齐任城王湝领并州刺史,有妇人临汾水浣衣,有乘马行人换其新靴,驰而去。
妇人持故靴诣州言之,湝乃召居城诸妪,以靴示之。
(边批:如妪多安得尽召?悬靴为招可也。)
绐云:“有乘马人于路被贼劫害,遗此靴焉,得无亲族乎?”
一妪抚膺哭曰:“儿昨着此靴向妻家也。”
捕而获之,时称明察。
杨津为岐州刺史,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
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
使者到州以状白津,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视。”
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
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自是合境畏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湝杨津-译文
北齐时期,任城王高湝担任并州刺史。有一次,一位妇女在汾水边洗衣服,一个骑马的路人换走了她的新靴子,然后骑马离去。
妇女拿着旧靴子到州府报告此事,高湝于是召集城中的老妇人,把靴子展示给她们看。
(边批:如果老妇人很多,怎么能全部召集?悬挂靴子作为招领的标志就可以了。)
高湝欺骗她们说:“有一个骑马的人在路上被强盗抢劫杀害,留下了这只靴子,你们有没有认识他的亲属?”
一位老妇人拍着胸口哭道:“我儿子昨天穿着这双靴子去他妻子家了。”
于是高湝派人抓捕并抓获了那个骑马的人,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明察秋毫。
杨津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一个武功县的人带着三匹绢,在离城十里的地方被强盗抢劫。
当时有一位使者骑马经过驿站,被抢劫的人于是向使者报告了此事。
使者到达州府后,将情况告诉了杨津,杨津于是发布命令说:“有一个人穿着某种颜色的衣服,骑着某种颜色的马,在城东十里处被杀,不知道他的姓名,如果有家人,请尽快前来认领。”
一位老母亲哭着走出来,说是她的儿子。
于是杨津派人骑马追捕,并找回了被抢的绢,从此整个地区的人都对他敬畏佩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湝杨津-注解
北齐: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由高洋建立,存在时间为550年至577年。
任城王湝:北齐的宗室成员,任城王是他的封号,湝是他的名字。
并州刺史:并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汾水: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山西省。
浣衣:洗衣服。
乘马行人:骑马的行人。
诣州言之:到州府去报告。
居城诸妪:居住在城里的老妇人。
绐云:欺骗说。
抚膺哭:拍胸痛哭。
杨津:北齐的官员,曾任岐州刺史。
岐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陕西省。
武功人:来自武功县的人。
赍绢三匹:携带三匹绢。
驰驿:快速传递消息的驿站。
下教:发布命令。
某色衣:某种颜色的衣服。
某色马:某种颜色的马。
行哭而出:边走边哭出来。
遣骑追收:派遣骑兵追捕并收回。
合境畏服:整个地区的人都敬畏和服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湝杨津-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示了北齐时期两位官员的智慧和明察秋毫的能力。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任城王湝如何通过一个老妇人的反应,迅速找到并逮捕了偷换靴子的乘马行人。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湝的机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盗窃行为的严厉态度。通过召集城中的老妇人,湝巧妙地利用了社会网络和人情关系,迅速解决了案件。
第二个故事则讲述了杨津如何通过发布虚假的死亡消息,成功诱使劫匪的母亲现身,从而追回了被劫的绢匹。这个故事展示了杨津的智慧和策略,他利用人们对亲情的重视,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陷阱,最终不仅找回了失物,还震慑了潜在的犯罪分子。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官员在处理案件时的智慧和策略。他们不仅依靠法律和武力,还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故,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目的。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