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子业-原文
高子业初任代州守,有诸生江槔与邻人争宅址。
将哄,阴刃族人江孜等,匿二尸图诬邻人。
邻人知,不敢哄,全畀以宅,槔埋尸室中。
数年,槔兄千户楫枉杀其妻,槔嗾妻家讼楫,并诬楫杀孜事,楫拷死,无后,与弟槃重袭楫职。
讼上监司台,付子业再鞫。
业问槔以孜等尸所在,槔对曰:“楫杀孜埋尸其室,不知所在。”
曰:“楫何事杀孜?”槔愕然,对曰:“为槔争宅址。”
曰:“尔与同宅居乎?”对曰:“异居。”
曰:“为尔争宅址,杀人埋尸己室,有斯理乎?”
问吏曰:“搜尸槔室否?”对曰:“未也。”
乃命搜槔室,掘地得二尸于槔居所,刃迹宛然,槔服罪。
州人曰:“十年冤狱,一旦得雪。”
州豪吴世杰诬族人吴世江奸盗,拷掠死二十余命,世江更数冬不死。
子业覆狱牍,问曰:“盗赃布裙一,谷数斛。世江有田若庐,富而行劫,何也。”
世杰曰:“贼饵色。”
即呼奸妇问之曰:“盗奸若何?”对曰:“奸也。”
“何时?”曰:“夜。”
曰:“夜奸何得识贼名?”对曰:“世杰教我贼名。”
世杰遂伏诬杀人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子业-译文
高子业刚担任代州守时,有一个叫江槔的学生与邻居争夺宅基地。
即将发生冲突时,江槔暗中杀害了族人江孜等人,并藏匿了两具尸体,企图诬陷邻居。
邻居知道后,不敢再争,将宅基地全部让给了江槔,江槔将尸体埋在自己家中。
几年后,江槔的哥哥千户楫冤杀了自己的妻子,江槔怂恿妻子的家人控告楫,并诬陷楫杀害了江孜,楫被拷打致死,没有后代,江槔与弟弟槃继承了楫的职位。
案件上报到监司台,交由高子业重新审理。
高子业问江槔江孜等人的尸体在哪里,江槔回答说:“楫杀了江孜,将尸体埋在他家中,不知道具体位置。”
高子业问:“楫为什么要杀江孜?”江槔惊讶地回答:“为了帮我争夺宅基地。”
高子业问:“你和楫住在同一个房子里吗?”江槔回答:“不是,我们分开住。”
高子业说:“为了帮你争夺宅基地,楫杀人后将尸体埋在自己家里,这合理吗?”
高子业问官吏:“你们搜查过江槔的家吗?”官吏回答:“没有。”
于是高子业下令搜查江槔的家,结果在他家中挖出了两具尸体,刀痕清晰可见,江槔认罪。
州里的人说:“十年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州里的豪强吴世杰诬陷族人吴世江犯有奸淫和盗窃罪,拷打致死二十多人,但吴世江却多次熬过冬天没有死。
高子业重新审查案件,问道:“盗窃的赃物只有一条布裙和几斛谷子。吴世江有田地和房屋,家境富裕,为什么要去抢劫?”
吴世杰说:“他是为了贪图美色。”
高子业立即叫来被指控的奸妇,问她:“你被强奸了吗?”奸妇回答:“是的。”
“什么时候?”奸妇回答:“晚上。”
高子业问:“晚上被强奸,你怎么知道贼的名字?”奸妇回答:“是吴世杰教我说的贼名。”
吴世杰于是承认了诬告杀人的罪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子业-注解
代州守:代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守,指地方行政长官,如太守、知州等。
诸生:古代指在学的学生,特指科举考试中的生员。
阴刃:暗中用刀杀害。
千户:古代官职名,掌管一千户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嗾:唆使,指使。
监司台:古代监察机构的名称,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司法事务。
鞫:审讯,审问。
覆狱牍:复审案件文书。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察智部-高子业-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两个冤案的平反过程,展现了古代司法审判的复杂性和官员的智慧。第一个案件涉及江槔与邻人争宅址,江槔暗中杀害族人并诬陷邻人,最终在高子业的审问下真相大白。第二个案件则是吴世杰诬告族人吴世江奸盗,导致多人死亡,最终在高子业的复审下揭露了诬告的真相。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个案件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家族矛盾、权力斗争以及司法不公的现象。江槔和吴世杰的行为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残忍,而高子业的审问则体现了古代官员的智慧和正义感。高子业通过细致的审问和逻辑推理,揭露了案件的真相,展现了古代司法审判中的公正和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高子业的审问过程充满了逻辑推理和心理博弈,展现了古代司法审判的复杂性和智慧。同时,通过对比江槔和吴世杰的诬告行为与高子业的公正审判,形成了鲜明的道德对比,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司法制度和官员的职责。高子业作为地方官员,通过审问和复审,揭露了冤案的真相,展现了古代司法审判中的公正和智慧。同时,这段古文也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家族矛盾、权力斗争以及司法不公的现象,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两个冤案的平反过程,展现了古代司法审判的复杂性和官员的智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