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噱社

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噱社-原文

仲叔善诙谐,在京师与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辈结“噱社”,唼喋数言,必绝缨喷饭。

漏仲容为贴括名士,常曰:“吾辈老年读书做文字,与少年不同。少年读书,如快刀切物,眼光逼注,皆在行墨空处,一过辄了。

老年如以指头掐字,掐得一个,只是一个,掐得不着时,只是白地。

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

老年如恶心呕吐,以手扼入齿哕出之,出亦无多,总是渣秽。”

此是格言,非止谐语。

一日,韩求仲与仲叔同宴一客,欲连名速之,仲叔曰:“我长求仲,则我名应在求仲前,但缀绳头于如拳之上,则是细注在前,白文在后,那有此理!”

人皆失笑。

沈虎臣出语尤尖巧。

仲叔候座师收一帽套,此日严寒,沈虎臣嘲之曰:“座主已收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冷悠悠。”

其滑稽多类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噱社-译文

仲叔擅长说笑话,在京城和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这些人一起成立了‘噱社’,他们说话风趣,几句话就能让人笑得把帽子摘下来,饭喷出来。

漏仲容是个擅长写文章的名士,他常说:‘我们这些老年人读书写文章,和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读书,就像快刀切东西,目光集中,都集中在文字的空白处,一读就结束了。老年人读书,就像用手指头去掐字,掐到一个是一个,掐不到的时候,就只剩下空白。年轻人写文章,眼睛朝天,一篇现成的文章就像挂在天上,一下子就刷到纸上,一刷就完了。老年人写文章,就像恶心想吐,用手掐着字,从牙齿里挤出来,出来的也不多,都是一些渣滓。’这其实是格言,不仅仅是笑话。

有一天,韩求仲和仲叔一起宴请客人,想要连名带姓地快速介绍,仲叔说:‘我比韩求仲年纪大,那么我的名字应该放在韩求仲前面,但是如果把绳子头系在拳头上面,那么细绳就在前面,白字就在后面,这哪有道理!’大家都笑了。

沈虎臣说话特别尖酸刻薄。仲叔等座师收起帽子套,那天天气特别冷,沈虎臣就嘲笑他说:‘座主已经收起帽子套走了,这里只留下帽子套的空壳;帽子套一去就不会再回来,这个空壳千年寂寞。’他这种滑稽的说法很多都是这样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噱社-注解

仲叔:指仲叔,人名,文中为作者的朋友。

诙谐:指说话幽默风趣,使人发笑。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此处指当时的都城。

漏仲容:人名,文中为作者的朋友。

沈虎臣:人名,文中为作者的朋友。

韩求仲:人名,文中为作者的朋友。

噱社:指以幽默、搞笑为特色的社团。

绝缨喷饭:形容笑得非常厉害,以至于把帽子都掉下来,饭都喷出来。

贴括名士:指善于模仿、抄袭他人文章的文人。

行墨空处:指文章中的空白部分,即没有文字的地方。

一过辄了:指一经过去就结束了。

指头掐字:比喻用手指一个个地数字,形容阅读时的仔细。

白地:指没有文字的地方。

白眼看天:形容人自信满满,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恶心呕吐:比喻写作时的痛苦和困难。

扼入齿哕出之:比喻将写作的内容强行塞入大脑,然后又痛苦地吐出来。

格言:指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的言辞。

谐语:指幽默风趣的话语。

连名速之:指将两个名字连在一起,以求快速引起注意。

缀绳头于如拳之上:比喻将名字放在后面,不符合常理。

细注在前,白文在后:指在文章中先写注解,再写正文,不符合常规。

座师:指学生尊敬的老师。

帽套:指帽子上的套子,用于保暖。

滑稽:指言行举止引人发笑,具有幽默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噱社-评注

仲叔善诙谐,在京师与漏仲容、沈虎臣、韩求仲辈结“噱社”,唼喋数言,必绝缨喷饭。

此句开篇点明仲叔诙谐的性格特点,同时引出其与同好结社的背景。‘噱社’一语双关,既指以诙谐为目的的社团,也暗示社团成员以搞笑、幽默为乐。‘绝缨喷饭’形象地描绘了仲叔言辞之妙,让人捧腹大笑。

漏仲容为贴括名士,常曰:“吾辈老年读书做文字,与少年不同。少年读书,如快刀切物,眼光逼注,皆在行墨空处,一过辄了。老年如以指头掐字,掐得一个,只是一个,掐得不着时,只是白地。

漏仲容的这段话以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少年与老年读书写字的不同状态。‘快刀切物’比喻少年读书迅速而深刻,‘指头掐字’则形容老年读书缓慢而艰难。‘行墨空处’与‘白地’形成对比,强调了老年读书写字的艰辛与不易。

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老年如恶心呕吐,以手扼入齿哕出之,出亦无多,总是渣秽。

漏仲容进一步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少年和老年做文字的差异。‘白眼看天’形象地表达了少年写作时的心态,‘恶心呕吐’则是对老年写作状态的生动描绘。‘刷入纸上’与‘扼入齿哕出之’形成对比,突出了两种写作方式的截然不同。

此是格言,非止谐语。

此句点明漏仲容的话语不仅是幽默的谈笑,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对人生、读书、写作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一日,韩求仲与仲叔同宴一客,欲连名速之,仲叔曰:“我长求仲,则我名应在求仲前,但缀绳头于如拳之上,则是细注在前,白文在后,那有此理!”人皆失笑。

此段描述了韩求仲与仲叔在宴席上的对话,通过仲叔的幽默反驳,展现了其机智与风趣。‘缀绳头于如拳之上’一语双关,既指名字的顺序,又指绳子的两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令人捧腹。

沈虎臣出语尤尖巧。仲叔候座师收一帽套,此日严寒,沈虎臣嘲之曰:“座主已收帽套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冷悠悠。”其滑稽多类此。

沈虎臣的言辞尖巧,善于以机智幽默的语言调侃他人。‘座主已收帽套去’与‘此地空余帽套头’形成对比,既是对座主行为的描述,又是对其状态的调侃。‘帽套一去不复返’与‘此头千载冷悠悠’则是对严寒天气的生动描绘,充满了幽默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噱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6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