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一尺雪-原文
“一尺雪”为芍药异种,
余于兖州见之。
花瓣纯白,无须萼,无檀心,无星星红紫,洁如羊脂,细如鹤翮,
结楼吐舌,粉艳雪腴。
上下四旁方三尺,干小而弱,力不能支,
蕊大如芙蓉,辄缚一小架扶之。
大江以南,有其名无其种,有其种无其土,
盖非兖勿易见之也。
兖州种芍药者如种麦,以邻以亩。
花时宴客,棚于路、彩于门、衣于壁、障于屏、缀于帘、簪于席、茵于阶者,毕用之,
日费数千勿惜。
余昔在兖,友人日剪数百朵送寓所,
堆垛狼藉,真无法处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一尺雪-译文
一尺雪是芍药的另一种,我在兖州看到了它。
它的花瓣是纯白色的,没有花萼,没有花蕊,也没有星星点点的红紫色,洁白如羊脂,细腻如鹤的羽毛,花朵紧凑,花瓣边缘微微翻卷,颜色粉嫩,像雪一样洁白。
花朵的高度大约有三尺,但枝干细小而脆弱,支撑不住自己的重量,花蕊却大得像荷花,所以需要用一个小架子来支撑。
在长江以南地区,只知道这种花的名字,却找不到这种花,或者有这种花但没有适合的土壤,大概只有在兖州才能容易看到这种花。
在兖州,种植芍药就像种植小麦一样普遍,邻居之间,田亩之间都会种植。
开花的时候,人们会宴请客人,在路边搭建棚子,在门口装饰彩带,在墙上挂上装饰,在屏风上遮挡,在窗帘上点缀,在席子上插花,在台阶上铺上花垫,所有的装饰都会用到,每天的花费数千金也不吝惜。
我以前在兖州的时候,朋友们每天都会剪几百朵花送到我的住处,堆放得乱七八糟,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一尺雪-注解
芍药:芍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毛茛科芍药属,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之一。它原产于中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花色丰富,有红、白、紫、粉等色。在传统文化中,芍药象征着富贵和繁荣,常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兖州:兖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兖州市。在古代,兖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郡治、州治,文化底蕴深厚。
羊脂:羊脂是一种油脂,常用来形容某些物品的洁白如脂,光滑细腻。在这里,用来形容芍药花瓣的洁白和质感。
鹤翮:鹤翮是指鹤的羽毛,常用来比喻事物的轻盈、优雅。在这里,用来形容芍药花瓣的细小和精致。
结楼吐舌:结楼吐舌是形容芍药花朵的一种形象说法,意味着花朵盛开时花瓣紧密排列,花蕊露出,如同建筑中的楼阁和舌头。
粉艳雪腴:粉艳雪腴是形容芍药花朵的颜色和质地的词语,粉艳指花朵色彩鲜艳,雪腴则形容花朵洁白如雪,丰腴饱满。
蕊大如芙蓉:蕊大如芙蓉是形容芍药花蕊的形态,芙蓉即荷花,用来比喻花蕊的圆润和丰满。
缚一小架扶之:缚一小架扶之是指用小架子支撑芍药,防止其因花朵过重而倒伏。
大江以南:大江以南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指中国南方的地区。
种麦:种麦是指种植小麦,这里用来比喻种植芍药的普遍性。
花时宴客:花时宴客是指在芍药花开的时候,人们举行宴会款待客人。
棚于路、彩于门、衣于壁、障于屏、缀于帘、簪于席、茵于阶:这些词语描述了人们如何装饰和利用芍药花,包括在路旁搭建棚架、在门上装饰彩带、在墙壁上挂花、在屏风上遮挡、在窗帘上点缀、在席子上装饰、在台阶上铺设,以增加节日气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六-一尺雪-评注
‘一尺雪’作为芍药的一种异种,其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一尺’既指其花朵的硕大,也隐喻其生长的高度,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花瓣纯白,无须萼,无檀心,无星星红紫’这四句,通过对芍药花瓣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色泽的纯净无瑕。‘纯白’与‘洁如羊脂’相呼应,突出了其色彩的洁白无瑕,而‘细如鹤翮’则将花瓣的质感比作鹤的羽毛,形象生动。
‘结楼吐舌,粉艳雪腴’这两句,用‘结楼’形容花朵的紧密排列,‘吐舌’则形象地描绘了花瓣的形态,‘粉艳’与‘雪腴’则再次强调了其色彩的美感。
‘上下四旁方三尺,干小而弱,力不能支’这一段,描述了芍药植株的特点。‘方三尺’说明了其占地面积,‘干小而弱’则反映了其生长的娇弱,‘力不能支’更是点明了其需要扶持的特性。
‘蕊大如芙蓉’一句,将芍药的雄蕊比作芙蓉,既展现了其雄蕊的硕大,也体现了作者对芍药的喜爱之情。
‘辄缚一小架扶之’这一句,说明了作者对芍药的呵护,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植物生长的尊重和关爱。
‘大江以南,有其名无其种,有其种无其土,盖非兖勿易见之也’这一段,说明了‘一尺雪’这一芍药品种的珍贵性,同时也揭示了其地域性的特点。
‘兖州种芍药者如种麦,以邻以亩’这一句,将芍药种植的普遍性与麦子的种植相比较,展现了兖州地区对芍药的重视。
‘花时宴客,棚于路、彩于门、衣于壁、障于屏、缀于帘、簪于席、茵于阶者,毕用之,日费数千勿惜’这一段,描绘了兖州地区在芍药盛开时节的繁华景象,以及人们对芍药的喜爱之情。
‘余昔在兖,友人日剪数百朵送寓所,堆垛狼藉,真无法处之’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在兖州时的生活情景,也展现了‘一尺雪’这一芍药品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